“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以下简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这是1978年12月13日,被后来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话。 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长时间里,共同富裕被误认为就是同步富裕;布哈林的“发财吧”、刘少奇的“劳动致富”主张,先后被扭曲而受到批判。因此,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对在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下,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一 对无产阶级政党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政权以后,通过什么途径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曾有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曾提出通过建立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到1921年十月革命4周年的时候,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否则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177页。)。因而他提出了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自由贸易的新经济政策。列宁称新经济政策是一条不同于军事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迂回道路。 在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以后,苏联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但是,农民怕“共产”的思想顾虑并未消除,农村中普遍存在着怕积累、怕发家的思想。这种情绪在那些善于经营、经济得到发展的中农中间更是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布哈林在1925年提出在农村广泛宣传新经济政策的意见,认为应当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他提出:“总之,应当对全体农民,对农民的所有阶层说: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只有白痴才会说,我们永远应当贫穷:现在我们应当采取的政策,是要能在我国消除贫穷的政策。”(注:《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68页。)布哈林认为,农业积累就意味着对工业品需求的增长。农民的需求将引起工业的巨大发展,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农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鼓励农民发财、积累、发展自己的经济,不可避免会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富农的发展。列宁在1922年就曾明确指出:“做生意吧,发财吧!”我们允许你这样做,但必须认真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注:《列宁全集》第42卷,第428页。)布哈林也认为,鼓励农民致富,并不意味着让富农放手积累,“我们从富农那里所得到的额外财富,可以用来真正帮助贫农和中农群众的经济,但我们不要把这个富农钉死了,这会使我们自己在经济上受到损失”(注:《布哈林文选》上册,第370页。)。这就是“发财吧”口号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正当“发财吧”口号在农村受到广泛欢迎的同时,联共(布)党内出现了严重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口号“实际上是号召富裕农民和富农”发财。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为了前进而作的一种暂时退却,耐普曼(因新经济政策而富起来的人)和富农的发展,将阻碍向社会主义过渡。他在1929年终止了新经济政策,采用非常手段征购富裕农民的粮食,接着掀起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提出:“使全体集体农庄庄员成为生活富裕的人”的口号。这就基本上重新回到了军事共产主义的道路。同时对布哈林进行了批判,经斯大林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断言:“照布哈林派的说法,社会主义的胜利不是消灭资产阶级,而是增植资产阶级并使之发财致富。”(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03~304页。)由此,“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这一完整的口号,被扭曲地定性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口号。斯大林的定性,成了此后各国共产党人行动的理论依据,成为挡在共产党内斗争和社会发展真情前面的一尊斯芬克斯像,当然也就成为束缚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紧箍咒。 从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到1953年他去世,这条斯大林的道路,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并没有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根据原苏联公布的材料,直到1950年,苏联还有一半以上的集体农庄发给庄员每个劳动日的粮食不到1公斤。195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8250万吨)还没有超过沙俄历史上的最高水平(1913年为8600万吨。)实践表明,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