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省视(3)
新战略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0-1990年争取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500美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康社会的大致情形是: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脱离低收入水平而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达到丰衣足食,居住条件改善,文化生活充实,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是用经济数值来标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战略的要点是或仅仅是经济发展战略。新战略涵盖领域很广,内容丰富,因而它同时还是社会发展战略。除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两项指标外,还包括:区域发展梯度推进战略,部分地区实行特殊政策率先发展起来,再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逐次推进,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先富带后富”战略,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率先劳动致富,增加收入,借以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台阶式”加快发展战略,抓住机遇,争取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注意调整节奏,有张有弛,追求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两手抓”的均衡发展战略,即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发展经济与打击经济犯罪两手抓,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两手抓,完善民主与健全法制两手抓等。新战略的一个重点是科教兴国,因为科技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是民族振兴的根本,宁可牺牲一点速度,也要切实保证科技教育的发展,以发展了的科技、教育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战略得以推进的动力是改革。实行新战略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与改革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战略本质上是改革战略。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一致,如果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它要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相应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进行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造,从而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面貌,那么,发展战略的实践也是一场革命。发展就是在改革的基础上改变我国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重新构建我国的社会结构,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见,发展战略的内容、性质、方向与改革符节相合。改革战略采取先农村后城市,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经济后政治的顺序,发展战略的实际展开也走了大致相同的路数。 新战略是一个综合性大发展的战略。它的特点是:(1)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目标追求,不以某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为赶超对象。以国家、民族利益为目标基点,意识形态需要退居次要地位。(2)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的,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设计发展战略,争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行,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和战略重点,按客观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发展乡镇工业和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推进社会与经济的市场化、城市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基于现实国情和可能来确定发展的步骤和阶段,远期近期的次序划分与衔接合理,时间的安排切实可行,稳妥从容。各种配套措施有破有立,有兴有革,以改革促发展,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5)在全球视野下观照中国的发展,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争取世界和平,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以综合国力的增强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从新战略的上述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新战略符合国情,是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合理的;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符合世界发展的共同要求,是开放进取的;有自身特色,超越以往的各种战略,是全新的、创造性的。因而,新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新的“东方奇迹”。当然,新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总难免受到各种干扰,出现走样、偏差等不尽人意的情况。比如,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突出经济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重视不够,以致经济发展超前,社会发展滞后,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在经济发展中,非国有经济增长较快,国有经济增长乏力,效益低下,资产流失;攀比速度的冲动仍然存在,出现多次过热和波动。在改革实践中某些改革措施不配套或不到位,时机选择不当,以致风险和成本加大,而收效甚微;改革进程在某些领域不平衡,经济改革超前,政治改革滞后,体制外改革进展快,体制内改革进展慢。国有企业不景气,经营困难,腐败现象丛生,就与改革过程的失衡失当有直接关系。在思想观念层面,开展了防“左”反右的斗争,但反“左”总是不及反右来得凌厉,“左”的积习根深蒂固,不时兴风作浪,挑起一轮又一轮姓“社”姓“资”的争论,干扰改革开放方针,妨碍人们对新战略的理解,严重制约、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新战略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行性的,是可以在完善执行新战略的过程中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高对新战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加强执行新战略的坚定性,增强抵制各种干扰的自觉性,采取各种实际措施保障新战略规定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新战略的成功与旧战略的失误及二者鲜明的对比,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1)制定、执行社会发展战略,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一定要适合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把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这就必须对国情有清醒、冷静、客观的认识,真正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条件要有足够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寻求对策。(2)一定要有民主的政治局面和宽松的社会氛围,广开言路,百家争鸣,允许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及战略进行自由讨论,发表不同意见,保证人们畅所欲言,言者无罪,使战略制定者能够博采众议,减少失误和漏洞。(3)一定要放眼世界,了解世情,对国际形势、周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树立一个适宜的参照系,从国际比较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找出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勇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大胆引进人类文明成果和西方发展经验,以国家利益为处理国际关系准则,而不以意识形态别亲疏,建立正确的外交战略;(4)应当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验,依据实践效果和实际需要,顺应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完善战略规划,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革僵化的体制结构,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创造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义祥编著:《发展社会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刘佐、章俗:《发展社会学教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林蕴辉主编:《风雨兼程》,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4]姚俭建、杨志明:《当代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5]魏礼群主编:《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