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关系探析(2)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新安全观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各国的安全观点也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安全观。考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新安全观,对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安全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冷战时期,安全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军事安全与军备竞赛及集团对峙。这种传统的安全观忽视了安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中国认为,冷战结束后,冷战时期的安全观与安全思维模式已经不适于维护冷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为了更有效更持久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国认为有必要“确立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安全观。”(注:《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中国认为新安全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构成安全的基本条件;维护持久安全的办法。 关于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中国认为,“一个国家对于世界和平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的国务是否强大,而在于它举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注:江泽民:《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这就是说,新安全观认为对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国家间军事实力的差距,而是一国是否有称霸、扩张、侵略以及干涉他国内政的动机与内外政策。或者说,安全面临的威胁取决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不是实力差距。一个国家如果有了称霸与侵略扩张的动机与政策,那么,即使它的军事实力有限,也会对他国安全造成威胁。此外,中国认为,世界多极化过程中实力对比的变化并不对世界与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构成威胁的因素是对多极化趋势采取的政策。在多极化过程中,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政策有两种,其一是试图以武力争夺霸权的政策;其二是以军事力量压制其它力量崛起以维护霸权的政策。 关于构成安全的基本条件,中国认为“安全不能依靠增加军备,也不依靠军事同盟。安全应当依靠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共同利益的联系。”(注:参见《第四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钱其琛就亚太形势阐述我观点和立场》,《人民日报》1997年7月28日。)这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国家之间平等、友好、稳定的关系是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政治基础;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从而加深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这是保证安全的经济基础;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议,这是维护和平与稳定的正确途径;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支柱。(注:参见《第四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钱其琛就亚太形势阐述我观点和立场》,《人民日报》1997年7月28日。)这就说明,构成安全的基本条件不是实力优势、军事同盟和相同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 维护持久安全的办法,中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扩大共同利益。有关方面通过平等协商、坦诚合作、求同存异、寻求共同利益,以共同利益作为维持安全的纽带;其二,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其三,加强经济合作;其四,用和平方法解决国家间的争端。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中提出“通过友好协商和坦诚合作,增强信任,扩大共同点,求同存异,妥善解决分歧,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注:江泽民:《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7日。)这概括地指出了中国新安全观中解决安全的主要方式。 后冷战时期,东盟国家的安全观点也出现新的变化,形成新的安全理论。东盟国家提出“全面安全战略,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军事的全面的平衡发展视为解决自身安全问题的基础。”(注:东盟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的第5号备忘录,转引自时永明《亚太安全环境与地区多边主义》、《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第42页。)东盟这种新安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强调综合安全观念。综合安全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创先实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冷战结束后,综合安全观念广泛流行。东盟国家的综合安全理论结合了东盟国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而呈现出自身的特性。其一,突出经济安全在综合安全中的基础地位。东盟国家强调没有繁荣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安全。90年代以来,国际安全环境日趋稳定,经济安全在安全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维护经济安全,确保经济繁荣被视为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危机给东盟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无异于战争对经济的破坏。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倒退10年”。(注:李罗力:《第二冲击波-从东南亚金融风暴到全球经济大变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同时,金融危机给国家的社会稳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998年5月,印尼由金融危机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暴乱。严酷的教训使东盟国家把维护经济安全置于安全的核心地位。其二,注重促进国民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东盟国家独立时间较短,国民在宗教、种族、文化等方面差别大。因此,东盟国家一直致力于促进国民团结,加强国民认同,提高民众凝聚力,造就稳定的国内环境。这种趋势在后冷战时期更加强化。其三,实现军事力量的综合发展。80年代末以前,东盟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治安,同各种反政府武装作战,因而军力发展主要偏重陆军,而空军、海军明显被忽视。90年代以来,国内武装斗争基本平息,东盟国家的安全重点从国内转向国外,即防止外敌入侵。因此,军力发展是陆、海、空同时协调发展。其四是促进安全合作。其具体途径与主张是:第一,主张在国际事务中,通过所有国家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获利解决国际争端,努力促进共同繁荣,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第二,强调提高东盟国家的凝聚力,加强东盟地区安全的地位与作用。1992年1月,东盟第4次首脑会议首次将安全问题列为正式议题,并要求成员国进入新的安全问题合作领域。同年7月的东盟外长会议再次讨论了地区安全问题,并发表了《东盟关于南中国海的宣言》,呼吁有关各方用和平手段而非诉诸武力解决争端,这是东盟首次作为整体对安全问题阐述共同立场,显示了东盟首次作为整体的安全问题上的团结与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成果是创立“东盟地区论坛”。该论坛是目前亚太地区唯一的官方多边安全机制。东盟创建论坛的近期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东盟的安全利益,长远目标是将论坛扩展成主导亚太地区安全的机构,建立以东盟为核心的亚太安全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国家新安全观的基本内涵是综合安全。它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威胁安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构成安全的条件是多样的,确保安全的方式与途径也是多样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