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杨国安 参加讨论

寨堡是社会动乱时民间用来自卫的一种防御工事,其形式可上溯至魏晋时期的坞壁。一般 “高山为寨,平地为堡”。一遇兵灾,民众即以寨堡为藏身之所,保全性命和财产。湖北自 宋代以来,每逢兵荒马乱之世,即有大批民众依山结砦自保,并且逐渐由仅是依靠天然洞崖 避乱发展到大规模的人工修筑寨堡自卫。这种情况到清代发展到高潮,无疑与当时动荡不安 的时局有关。就湖北而言,先有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继之有三藩之乱、白莲教起义、太平 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兼之各地大小不等的各类骚乱,使得整个湖北乡村社会长期处在激 剧的动荡之中。乡民人心思定,故兴建寨堡之风盛行,并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在寨 堡的修筑、管理过程中,拥有财产和声望的地方士绅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拟通过对 寨堡的考察,从一个侧面展示清代湖北乡村社会的历史风貌。
    一、明末清初湖北山寨的兴起
    许多史料表明,元末湖北已经兴建了一批寨堡。如光绪《黄冈县志·地理志》载:“神峰 山,城北一百三十里,元末乡人在此筑堡以御流贼。”但大规模的修筑则是在明末清初。当 时湖北叠逢兵燹,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先后多次在湖北作战。崇祯十六年 ,李自成一度以襄阳为都城,建立自己的政权,并控制了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张献忠也频繁 地在鄂东北及鄂西一带活动。一时间军兴孔亟、匪盗肆虐、民不聊生,社会处在激剧的动荡 之中。由于农民起义危及到地主豪绅的利益,在明朝统治摇摇欲坠,国家已无力行使其保护 职责之时,他们纷纷结寨自保,因而湖北各地寨堡林立。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中,湖北以鄂东蕲黄一带山寨数量最多,影响也较深远,并以“蕲 黄四十八砦”而闻名天下。蕲黄48寨究系哪些寨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蕲黄一带实际的 寨 堡数远不止48座。清人王葆心所著《蕲黄四十八砦纪事》中即云:“蕲黄有山砦三百有奇, 名砦四十八。”同时此书有:“自蕲黄上接之德安、汝宁等处山砦又有四百八十九。”而蕲 黄与河南商城、固始,安徽霍山等地同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当时整个山区众多山 寨,互为犄角,互通声息,形成一片庞大的寨堡群,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蕲黄四十八砦”已 成为整个大别山区成百上千座山寨的统称。如此众多山寨的形成,一方面自然与当时局势动 荡不安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别山险要的地势。据史书载:
    鄂之蕲黄麻罗,皖之潜太英霍、豫之光固商汝,皆阳渎而阴岳,左扬而右荆。积旁簿之万 山,势绵亘而不绝,其高者或插天汉,其出入经道隘仅错趾,悬崖左右,列河环之,路阻谷 深,摇骇心目。其山巅或平衍绕水泉,竹石之居。其河入江淮,有航帆运输之便。平时可为 乐 园,乱世亦保障之资焉。
    当地士绅豪族也正是藉此地利之便,先以对抗农民起义军为目的,清兵入关后,又转向抗 清斗争,前后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武装。
    与此相应,在鄂西山区一带,由于明末清初也处于战乱之中,先后有罗汝才、郝永忠、吴 三桂部在此与官兵交战,战乱所及,摧残酷烈,乡民亦多躲进深山以避其乱。同治《郧阳府 志 ·舆地志》中记载府属各地多有修筑寨堡的情况:“白马山,城西南百里,高数千仞,四面 壁立,西临堵水,北望黄龙,上有泉三。明时修砦于此,名曰金鞍,可容万人;黄柿坪堡, 北百十里,明末乡民筑,今址尚存;梅家铺堡,东北百四十里,……明末乡民筑,今址尚 存。”并且在鄂西山区,许多战时避乱的寨堡最后演变为村落名称或一级基层组织,如竹溪 县:“旧分九社,自明季遭寇,土人各据险以避乱,而九社之地,遂析为寨。旧志所载凡二 十有四。”同样,以寨为乡里名称的还有竹山县。因此,可知鄂西山区寨堡的修筑是极其普 遍的。
    二、清中后期团寨的兴起
    清嘉庆初年,湖北王聪儿等人领导的白莲教起义爆发,席卷川楚陕甘豫5省,从此标志着清 王朝的统治由盛转衰。咸丰年间,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而八旗军队已失去其往昔的英勇 ,腐朽的清廷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洪流渐感不支,只得下旨让民间倡办团练,行坚壁清 野之法以对抗起义军。湖北地处战略要地,也再次成为战争的主要战场,各地士绅遵旨纷纷 创办团练,招募乡勇,以图自保。一般而言,团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卫乡里,以守为 主,一般不远攻。既然以防守为目的,如果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也很难起到保卫家园的效 果。因此有了团练,必须以团寨与之相匹配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湖北创办团练的过 程中 ,即有人指出:“办团练而不结寨谓之虚团。”于是各地在创办团练的同时,纷纷“筑寨堡 以卫团练,更建碉卡以卫寨堡。”[1](武备志十二·兵事八·乡团)
    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主要集中在嘉庆、咸丰和同治年间,其军事防御的意图十分明显。据 同治《房县志·砦堡》载:“东川堡,城西四十五里,高士坪市属长望川,嘉庆五年七月筑 ;水田堡,城西三十五里,水田坪属盘峪,嘉庆五年九月筑;大本砦,城西五十里,大木山 属大水丁,嘉庆五年十月筑……。”房县地处鄂西北,与川陕接壤,其众多砦堡的修筑无疑 与白莲教起义相关。而光绪《麻城县志·建置》所载各堡则多集中于同治年间:“牌楼堡, 在县北歧山团,同治五年筑修;三和堡在县东北三合店,同治五年吴道英筑;治安堡、安定 堡俱在县北聚石团,同治三年筑……”。清代也有许多寨堡是在原有的旧址上重建的。如同 治《广济县志·地理志·山川》载该县:“灵山,明末有砦,同治四年,邑人重建曰永安砦 。后峰山、观音山,明末皆有砦,同治五年重修。”此外如罗田县共有49座寨堡,其中旧寨 14座,竹溪县共有60座,其中老寨31座,但更多的则是在清代新修的,并且与团练互为表里 。如光绪《京山县志·武备志·砦堡》载:“东十团平安砦,距城十五里,砦长都司衔王李 、廪生王景义,石桥团天申堡,距城五十里,砦长军功周恭先、监生廖位材……。”以下是 根据各地方志所统计的清代湖北部分地区的寨堡数。
    资料来源:光绪《罗田县志》,同治《竹山县志》,光绪《麻城县志》,光绪《蕲州志》 ,光绪《应城县志》,同治《房县志》,光绪《襄阳府志》,光绪《孝感县志》,同治《竹 溪县志》,光绪《京山县志》。
    从表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湖北修建的寨堡数较之以前更多,分布的区域更广,已经由 山区向平原扩展。此时,不仅山区人民依赖天然险势建寨堡,平原地区的人民虽说无险可恃 ,亦自己创造条件,挖壕沟,筑高墙,并村建堡。毫无疑问,团寨的大量兴起是清中后期湖 北寨堡数量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