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3)
二,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的基本内容 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表现在会馆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第一,会馆即是市场。工商会馆作为商货停积之所,本身会发展成为日常交易市场。其著名者如寄居北京的山西商人所创立的临襄会馆。该会馆《油市成立始末缘由专事记载碑记》载:“油市之设,创自前明,后于清康熙年间,移至临襄会馆,迄今已数百年。该馆极宏敞,可容数百人,最宜建为商市。然实因管理得人,苦心筹划,力为布置,用多数之金钱,成宽阔之地基,使同行无不称便,实为吾油市之幸。油市成立,距今数百余年,履蹈信义,弊端毫无,足证当初定法良善。”(注: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河南泌阳山陕会馆在修筑会馆时已充分考虑到贸易的需要“祠内宽畅,两厢均有回廊,以为买卖摆物置棚之所。”(注:道光《泌阳县志》卷十·艺文志;卷二,第5页,第5页。)河南周口山陕会馆,庙前是一个牲畜市场,占地约十五亩,在周口地区很有名,该会馆在庙内许多地方,原先都开有商业店铺,人们在瞻拜关帝之余,顺便可以逛逛市场,买点东西。(注:彭大海:《周口会馆记略》见《周口文史资料》第五辑第96页。)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当时建造时,虽用地吃紧,但仍自街面后退数米,邻街建店铺,招商开店营业,使会馆成为当地的商业中心,时至今日依保持着这种市场格局。这些说明工商会馆本身就是为商市而设立的。 第二,工商会馆的资金运作使会馆直接进入市场营运。工商会馆的资金分为常年经费和临时经费两种。常年经费来自本籍商人、学徒所缴纳的会员费;临时经费来自各商号的捐纳银两或对过往商品所抽取的厘分。这些集腋成裘的资金,数量很可观,常常在维持会馆日常开销后,有大量结余。清代同治年间,甘肃布政使恩麟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就指出:“陕甘富商巨贾,在川贸易各属地方,公建陕西会馆,历年积有会底银两,核拨一半,借供兵饷。”(注:《清穆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三,第52页。)这说的基本是实情,如汉口山陕会馆,结余的会底银两数量就十分巨大,该会馆仅春秋楼开光一项各商号捐银就共计249066.8两,而常年支出才每岁“银110两,钱2033600文。”(注:《汉口山陕会馆志》,第45页。)这些会底银两常常被会馆经营者运作起来,投资生利,使会馆与市场直接联系。其方式有三: 一是投资本帮商号,分取利润。会馆将会底银两作为投资,与本帮商号合资经营,使接受投资的本帮商号成为会馆的“领东掌柜”,由会馆按时提取盈金。其著名者如新疆乌鲁木齐最大的国药店“凝德堂”就是由乌鲁木齐的陕西会馆会底银两投资支持的,它每年带给会馆的收入,亦属可观。(注:簪玉林:《会馆漫记》,《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八辑,第86页。) 二是存号取息。如青海西宁的山陕会馆规定,加入会馆的商号“每家要交会馆银24两,并规定本银不交会,仍存在本号营生,但每月按本银之数,每两交纳二分半的利息。”(注:《清末民初-1929年建省前的西宁商业情况》,青海省图书馆油印本。) 三是购置街房,出赁收租。如汉口山陕会馆《纪产续置》条便记载“会馆重建,较前壮观,以房租之收入,供会馆之所出,终岁沛然而有余……仅将续买浮屋六所略录姓名,价值基地五段,改置市屋,照契详录”。该会馆每年仅房地产收入就高达“银964.3两,钱828900文。”(注:《汉口山陕会馆志》,第35页。)这里“改置市屋,照契详录”是会馆直接经营市场的有力例证。佛山《山陕会馆碑记》也记载有“与众房客修补……应杂项支银”的记录。(注:《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凡此均说明,工商会馆在明清之际,本身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营运,其市场化因素清晰可鉴。 第三,会馆成为定期的集市市场。由于山陕会馆多祭祀关羽,成为当地的著名庙宇。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羽诞辰或其他祭祀日,会馆与当地民众举办大型庙会活动,使会馆转化成为定期庙会集市,成为当地农村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其著名如:河南泌阳山陕会馆“每年九月有大会,百货灿陈,商贾鳞集”,其县令倪进明写诗记叙当时的交易盛况是“千年广厦群回廊,百货喧陈大会场;自惜祠基传水府,于今庙貌壮西商;摊钱估客居成肆,入市游人浆列行;最是城西逢九月,开棚九日醉梨殇。”(注:道光《泌阳县志》卷十·艺文志;卷二,第5页,第5页。)山西浮山县山陕会馆,因“浮邑地处僻壤,商贾不通,购置货物甚艰……十月初六日,南门外关帝庙……逢会,召集远近商贾,鬻诸般货物,邑人称便焉。”(注:民国《浮山县志》卷四十二。)河北阳原县山陕会馆“庙会……六月中旬举行,均以售百货为主……所演之腔,乃山西北路帮子,与蒲陕大调大同小异,偶演秦腔,声悲音锐。”(注:民国《阳原县志》卷十八。)湖北随州“王恕园关帝庙有庙场香会,积陈百货,互相贸易。”(注:光绪《随州志》卷十·赛会。)乌鲁木齐陕西会馆“过会象庙会一样……卖小吃的卖零星物品的商贩,在会馆前摆的水泄不通。”(注:簪玉林:《会馆漫记》,《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八辑,第86页。)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河南许昌八里桥山陕会馆。该会馆在八里桥关帝庙,据该会馆清代碑刻《移集呈稿》记载“阖保只有一集,旧址在半坡铺,向属西路差役摧管,因买卖不成,同治初年议请迁于七里店……数年以来,生意日溅淡薄,近则生意全无……重修关帝庙宇,鸟革翼飞,金碧焕然,而河中客商之船亦接踵而来,于是阖保居咸欲将集移于八里桥上。”(注:赵波:《关公文化大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使八里桥成为许昌著名的集市。 第四,会馆直接转化为市场。典型的如河南正阳的山陕会馆,1935年后转化为粮食贩运市场。(注:阮紫滨:《正阳县山陕会馆》,《正阳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第171页。)山东方城拐河镇的山西会馆后来也转化为粮食市场。(注:林永旭:《拐河镇山西会馆》,《方城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第12页。)湖北当阳之山陕会馆“市井中货迁服贾者大多来自远方,侨居既久,各建祠宇以为恭桑敬梓之地,耸翠流丹,足令山川增色矣。旧志止山陕、江西会馆,兹推而广之,附于古祠之后,亦见商贾辐辏,为民物滋丰之一助也。”(注:民国《当阳县志》卷九·祠宇。)可见会馆的一部分亦转化为市场。汉口山陕会馆的附产马王庙市,“先由庙僧及骡市骡店经营……后由汉阳县断归西会馆”(注:《汉口山陕会馆志》,第67页。)成为当地著名的骡马市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