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李刚 参加讨论

三,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的性质
    明清工商会馆由“馆庙合一”向“馆市合一”转变,深刻反映了明清以来由于存在市场经济的因素,引起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最初转变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它是社会转型时期在整合会馆作用过程中的具体反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馆市合一”是工商会馆区别于其他会馆的重要标志。明清以来所产生的会馆最初是“科举会馆”,由于科举有期,停试期间会馆使用低下,一些官吏士绅开始借寓科举会馆,使得科举会馆转化为“士绅会馆”。但是,无论科举会馆还是士绅会馆都不允许商人居住或借用,如北京的科举会馆就规定,会馆“专为公车及应试京兆而设,其贸易客商自有行寓,不得于馆内居住以及停顿货物”。(注: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扬州虹桥修契的盛会,也不许商人们参加,他们称商人们为“呆子”,讥刺他们缺乏文化修养。(注:朱正海《盐商与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这便迫使商人不得不自筹资金,建立起自己的商人会馆或工商会馆。由于工商会馆的主体是商人,他们对会馆活动的设计和管理就不能不从经商贸易的实际需要出发,使会馆的管理和活动服从于商务活动的需要。这便使得会馆带有深刻的市场经济因素的特征,日益朝着“馆市合一”的方向发展。而其他科举会馆和士绅会馆都因具有严格的排他性和垄断性,封闭在士人官吏狭小的圈子里,而没有同市场接轨,结果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旅馆业的发展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惟独工商会馆由于同市场的联系,逐渐接近现代化因素的需要而长期存在下来。以致于改革开放以后,各地会馆又如同雨后春笋般的遍地滋生,正表现了工商会馆所具有的市场经济因素性质。
    第二,“馆市合一”是社会转型在整合会馆作用过程中的表现。中国历史发展到十六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产生了“现代化因素”,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因素,其标志就是大商帮的兴起。(注: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这种现代化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不同于以前的变化,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因素社会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也必然反映在整合会馆作用过程中。因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会馆活动也不可能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孤岛,会馆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排他性,和封闭性受到了市场经济因素的冲击和挑战,迫使会馆不得不整合自己的作用,打开山门,使其活动更多的同墙外的市场联系,无论是会馆制定行规的商务活动,还是定期举行庙会,无论是会馆敬神吃饭的联谊活动,还是演剧唱戏的文化活动,都必然同与当地的市民社会发生越来越深刻的联系,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非同乡莫入”,“凡异类驱逐”的封闭状态,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群众性。这正是社会转型在整合会馆作用过程中的表现。
    第三,“馆市合一”是明清工商会馆兴旺的内在因素。明清以来的工商会馆因其所具有的地域性、排他性,而使会馆作用本身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能否开门办馆,与市场经济因素接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馆的兴衰存亡。事实上进入晚清和民国以后,工商会馆本身发生着深刻的分化。那些关门办馆,拒绝走向市场的会馆,固步自封,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如北京的南方银楼在1770年的章程中规定“建此殿宇旨在敬神,非消遣享乐之地。会外人不得租借唱戏”,还阻止妇女进入会馆,认为那样会“使神灵受辱”。(注: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66页)最终都成为沉浸在传统社会里的“木乃伊”,被称为“阴会馆”,即“死人会馆”。而那些凡是和市场经济因素接轨,走向“馆市合一”的工商会馆,由于做到了与时俱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后在转变为公所、商会的过程中继续存活下来,被称为“活人会馆”即“向阳会馆”。如西宁的山陕会馆进入民国后成为青海省商会的所在地,继续操纵着当地的经贸活动。(注:《清末民初-1929年建省前的西宁商业情况》,青海省图书馆油印本。)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由于“会馆畅开胸怀热情地拥抱古都居民”,使会馆充满了“馆内好戏连台,馆外徐府街集市上人海如潮……真是会馆因集市而兴,集市因会馆而旺”的生动景象。(注:王瑞安:《山陕甘会馆》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这些都说明从“馆庙合一”走向“馆市合一”是明清以来工商会馆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因。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