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初孙中山在北京的政治活动(3)
三 振兴中华,使中国富强,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是孙中山的伟大理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也使孙中山经济建设的理想有了实践的可能。孙中山在回国后,便以极大的热情倾注于经济建设的工作,并以此视为巩固国本的重大任务。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把“图谋民生幸福”视为己任。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 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余虽已辞卸临时大总统之职,然余非从此停止革命之工作。盖余辞职后,尚有在之事以待余注意者。”“数年前,余等若干人集会日本,成立革命团体,决定三大原则。一曰:中华民国自主(即不受外族之统治),二曰:政府受人民之支配,三曰:国家财富受人民之支配。现在满清政府既倒,则此三者中之二大原则,已获有相当之成功,然尚有待吾人的努力者,则有社会革命之一大事焉。”(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 532 ~533、481、530、385页。) 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建设。所以孙中山8月24日到达北京后与袁世凯会谈, 开宗明义便表明:“我的志愿是愈急速愈好,开始我们的建设事业,开始建筑我所计划的中国铁路统系。我们有了铁路统系发达于全国,就可以为了人民的利益以开辟工商业的道路。农业的中国要变成工业的中国了。”(注:《孙中山与北京》,第27页。)孙中山以一个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在民国建立之始就提出了要变农业中国为工业中国的伟大目标,这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方才兴起,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国度,呼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辛亥革命起义甫得成功,他在返国途中即致电民国军政府:“此后社会当以工商业为重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注:《致民国军政府电》,《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46页。)1912年4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演说中说:“能开发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532~533、481、530、385页。)孙中山认为共和制度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中国的经济建设将蓬勃兴起。 经济建设从何入手,孙中山经过深思熟虑,提出要致富先从修建铁路入手。孙中山对此反复充分地进行阐述,1912年8月29 日孙中山在全国铁路协会欢迎会上致词中说:“今日中国既贫且弱,竭克臻此,故欲自立于地球上,莫如富强。富强之道,莫如扩张实行交通政策。世人皆知农、工、商、矿为富国之要图,不知无交通机关以运输之,则着着皆失败。……人情喜便宜,断不能舍贱而买贵,则交通不便,实业必不能发达,可以断然。……故今日欲谋富之策, 非扩充铁路不可。 ”(注:1912年9月6、7日上海《时报》。 )孙中山把修建铁路作为全面发展实业的纽带,他说:“交通为实业之母,而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路远近计之。”(注:《在上海与民主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83页。 )故今日欲富国,必以此始,”(注:《孙中山与北京》,第72页。)同时,孙中山还把修筑铁路作为巩固国防的重要措施,他说:“盖运输便利,不过数日可到,分之虽少,合之则多。以百万兵敌三十万,加以主客异数,蔑不胜矣。故鄙人以为欲谋强国,亦必自扩充铁路始也。”(注:《孙中山与北京》,第72页。)于是,孙中山面向全国制定一个宏伟的铁路建设计划,他既注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更考虑到落后地区的开发,同时也注意到国防建设的需要。他将国民党理事长的工作委托宋教仁代理,自己则受任为全国铁路督办,集中力量努力去抓铁路建设。他认为:“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注:《孙中山与北京》,第96页。) 孙中山为中国经济建设勾画了一幅令人鼓舞的蓝图,其巨额资金又如何解决呢?在北上行前他就说:“仆之意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修正,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欧美各国无限制投资之事,盖一国之财力有限,合各国之财力则力量甚大矣。”(注:《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40页。)孙中山抵京与袁世凯会谈中, “袁颇虑筹筑铁路款巨无着。孙则谓:‘此系生产的事业,但能得外人信用,而不丧失权利,有此条件尽可输入外资。且此外筹款方式甚多,断不能因噎废食。’”(注:《孙中山与北京》,第93页。)孙中山尖锐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本一强大之国,惟守旧不变,故不及欧美各国之盛强。”“墨守旧惯,国政腐败,已达极点。”(注:《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14页。)“非改变从前之闭关主义不可。”(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532~533、481、530、385页。)孙中山还历数中外历史的经验教训,他说:“开放主义,我中国古时已行之。唐朝最盛时代,外国人遣派数万留学生到中国求学,如意大利、土耳其、波斯、日本等国是。彼时外国人到中国来,我中国人不反对,因中国文明最盛时代,上下皆明白开放主义有利无弊。 ”(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532~533、 481 、530、385页。)孙中山纵观世界全局,指出任何国家从事经济建设都必须对外开放,他说:“现今世界日趋于大同,断非闭关自守所能自立。”(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 494 、448、532、530、532~533、481、530、385页。) 孙中山提出的对外开放是全面开放的思想,他针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少技术和管理人才,提出:“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跨越“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才得到的“今日结果”,赶上和超过列强。“彼时我中华民国在地球上,不特要在列强中占一席,驾乎列强之上,亦意中事。”(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532~533、481、530、385页。) 孙中山既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又拟定了利用外资的具体办法:“一、借资兴办,二、华洋合股,三、定以期限,批与外人承筑,期满无价收回。”孙中山认为“三者之中,以批办为最相宜。因此时中国资本、人才、方法三事皆缺,若批办则可收三事之利。”(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 532~533、481、530、385页。) 孙中山提出对外开放是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的,他强调指出“开放门户,仍须保持主权。”(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532~533、481、530、385页。)在讲到利用外资时,孙中山明确指出:“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固不得不借外债,惟各国资本家不应要求监督财政权。”(注:《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95、472、472、327、322、494、448、532、530、 532 ~533、481、530、385页。)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但绝不能丧失主权,孙中山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 孙中山在民初莅京前后提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思想,尔后又在《建国方略》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张、修筑铁路计划和经济建设思想虽然都未能实现,但是在80年前他就能够有如此的远见和构想,不能不令人深深敬佩。孙中山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注:《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74页。)。他的伟大理想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正以崭新的内容逐步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