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达怛史迹钩沉
唐末五代辽金时期,阴山地区活跃着一支达怛人部落,史称阴山达怛。阴山达怛是由室韦原居地西南迁徙来的室韦人,文献上又记作阴山室韦。本文爬梳排比史料,对历史上室韦向阴山地区的迁徙和唐末五代辽金时期阴山达怛的历史活动作一初步探索。 室韦部落向阴山地区的迁徙唐代住在原居地的室韦人即三十姓达怛人向阴山地区迁徙的历史过程,在汉文史籍中有确迹可寻。一部分室韦部落是逐步由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一带迁徙到阴山北部一线的。 早在北朝时期,室韦人的活动范围南边已到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北界。东魏武定年间,室韦初见于史,就曾大规模接近东魏边界进行骚扰,东魏营州剌史陆士茂诱杀室韦800余人, 致使室韦一度中断朝贡东魏。到北齐时,营州刺史王峻又击破南下的室韦部众,俘虏了室韦首领,厚礼安抚后放还(注:据《北齐书·王峻传》:“王峻……除营州刺史。营州地接边城。……先是刺史陆士茂诈杀失韦八百余人,因此朝贡遂绝。至是,峻分命将士,要其行路,失韦果至,大破之,虏其首帅而还。因厚加恩礼,放遣之。失韦遂献诚款,朝贡不绝……”。据《魏书·陆俟传附士茂传》,陆士茂东魏武定(543-550年)中任营州刺史。知陆氏诱杀失韦当在东魏武定年间。本文正史史料均出自中华书局点校本,恕不赘注。)。可见,室韦初兴之时,已具备了一定活动能力,活动范围已接近营州北界。隋代,室韦附属于突厥。后来启民可汗附隋,驻牧于今呼和浩特平原,隋朝为启民筑金河(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哈拉板申古城)、定襄(故址在今大同市南)二城,供他居住。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至启民牙帐, 启民因召室韦等部落酋长拜见(注:《隋书》卷五一《长孙览传》记载:“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即启民)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咸萃。”《资治通鉴·隋纪四》大业三年六月条有相近记载。)。可知,隋代有一部分室韦便已南下阴山南麓。唐朝初年,两《唐书》记载的室韦部落最南界大概在霍林河流域,室韦人南向活动区域也达到了唐营州北界,个别附唐的室韦部落甚至被安置在营州界内,由唐所设军政机构管辖(注:《旧唐书·地理志二》记载:“师州,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资治通鉴》卷一六五《梁纪二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元帝承圣二年( 533年)阳师水条下注,“《唐志》:贞观三年,以契丹、室韦部落置师州及阳师县于营州之废阳师镇,即此。”《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亦载,师州“贞观三年以契丹、室韦部落置,侨治营州之废阳师镇,后侨治良乡之东闾城。县一:阳师”。)。到开元年间,室韦南扰唐边的记载屡见于史(注:据《金石萃编》所收唐代《臧怀恪碑》所载,“开元初,(怀恪)尝游平卢。属奚、室韦大下,公挺身(与)战,所向摧靡,由是发名”。《旧唐书》卷九八《裴耀卿传》:开元“二十年,……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就部落以给之。……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邀险,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旧唐书》卷一四五《刘全谅传》:“(全谅)父客奴,……少有武艺,从平卢军。开元中,有室韦首领段普恪,恃骁勇,数苦边。节度使薛楚玉以客奴有胆气,令抗普恪。客奴单骑袭之,斩首以献。”平卢节度使,开元七年( 719年)置,治所在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领有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等,负责镇抚室韦、靺鞨。),一些室韦部落已接近或进入唐平卢军节度使辖区。为此,唐廷特以平卢军节度使掌兵37500 人,负责镇抚室韦等部。还有一些室韦部落已南与奚、契丹毗邻,室韦族帐仅在奚、契丹牙帐北百里之地(注:据《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蓟州渔阳郡条,“又东北渡滦河有古卢龙镇,又有斗陉镇。自古卢龙北经九荆岭、受米城、张洪隘度石岭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吐护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新唐书·奚传》:“其国西抵大洛泊(今达赉诺尔),……多依土护真水。”室韦帐既在今老哈河一带的奚、契丹衙帐以北百里,则一些室韦部落已南迁进入今赤峰市北部旗县或锡盟东北一带。)。天宝十四年(755年), 占据幽州的安禄山反唐,在他统属的部落军中有室韦(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唐纪三三》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条:“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那么,在当时唐幽州(治今北京一带)境内亦有室韦部落。同时,与平卢毗邻的奚、契丹、室韦等部的日益活跃,给平卢地区施加了很大压力。 上元二年(761年),与唐朝站在一边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在南有安史集团叛军,北有奚、契丹、室韦等部的困境下,率所属将士2 万人及其家属,撤出营州,进入山东半岛(注:《旧唐书》卷一二四,《新唐书》卷一四四,《侯希逸传》。)。平卢节度使南撤,给室韦等部趁机南下,占据平卢地区某些空闲之地提供了契机。安史集团招兵买马,蓄积人力、物力反唐,也为室韦南下和加入叛军提供了方便。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 室韦部落掀起了南下唐营州及幽州地区的浪潮。此后,室韦继续向西迁徙,活动范围更趋扩大。8世纪80年代至9世纪初年,室韦人的一支已到达今内蒙古中部阴山地区。公元788年, 室韦与奚联军袭击了唐振武节度使所在地,大掠人口牲畜。适值回纥宰相 跌率众千余在振武,唐即与其联军追剿室韦,却遭败绩, 跌亦被杀。《通鉴》所载甚明,唐兵有700骑, 回纥兵有数百骑,却被室韦、奚击败(注:据《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贞元四年七月)己未,奚、室韦寇振武军。”《新唐书·回鹘传上》记载,“明年,(回鹘)可汗遣宰相 跌都督等众千余,并遣其妹骨咄禄毗伽公主率大酋之妻五十人逆(成安公)主,且纳聘。 跌至振武,为室韦所钞,战死。”《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唐纪四九》则载,“(贞元四年七月)振武节度使唐朝臣不严斥候,己未,奚、室韦寇振武,执宣慰中使二人,大掠人畜而去。时回纥之众逆公主者在振武,朝臣遣七百骑与回纥数百骑追之,回纥使者为奚、室韦所杀”。振武,唐方镇名。振武节度使设置于唐乾元元年( 758年),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较长时期内领有单于都护府(与节度使治在一地),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大皇城”)及麟、胜(治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辖今准格尔旗等地)二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秃尾河以北,内蒙古伊盟东北部、乌盟西南部和呼和浩特等地。),表明阴山一带室韦已具备一定实力。史料虽未明载此部室韦居地,但从当时奚部南界已与唐幽州为邻,西界已达今内蒙古乌兰察布东缘,可知与奚一同抄掠振武的室韦应当接近或已经进入了阴山地区。据《旧唐书·范希朝传》,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振武有党项、室韦,交居川阜,凌犯为盗,日入慝作,谓之‘刮城门’。居人惧骇,鲜有宁日。希朝周知要害,置堡栅,斥候严密,人遂获安。”(注:《唐会要》卷七三《单于都护府》(中华书局点校本,1955年版)条将振武有室韦条史料系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一月。 考《旧唐书》卷一五一《范希朝传》文,德宗时任命希朝为振武节度使,盖缘贞元四年以前振武节度使“不严斥候”,屡遭室韦等骚扰之故。希朝于振武任上,颇有建树。贞元末,德宗悦其政绩,旋拜检校右仆射,兼右金吾大将军。宪宗朝(年号元和)复出任朔方、灵、盐节度使,元和九年卒。由此可知,《唐会要》系希朝防范室韦事于元和元年显误。)与上引贞元四年史料联系,振武地区有了室韦部落当属无疑。这支室韦人“交居川阜”,大概以今呼和浩特以北的阴山为根据地,不时南下诸城镇,掳掠人口牲畜,闹得唐朝边境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及至范希朝到任,在室韦往来的交通要道设堡置栅,采取系列防备措施,并对室韦等“虽鼠窃狗盗”行为,亦“必杀无赦,戎虏甚惮之”,转而与唐修好,贿赂希朝(注:《旧唐书》卷一五一《范希朝传》:“蕃落之俗,有长帅至,必効奇驼名马,虽廉者犹曰当从俗,以致其欢,希朝一无所受。积十四年,皆保塞而不为横”。)。阴山室韦肆虐侵扰所引发的惶惶之情,亦延及振武以西的天德军一带。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记载,元和八年( 813年),因天德军治所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库伦补隆古城)城南为黄河(今乌加河)所毁,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许修筑。中书侍郎李吉甫则主张迁还天德军旧址(城址在今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苏木的陈二壕)以省开支。宪宗诏许吉甫议,“于是复移天德军理所于旧城焉。先是缘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3 万余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可见,室韦的劫掠曾一度扰乱了唐代丰州边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也说明8世纪末9世纪初,室韦部落已在唐振武、天德界北部驻扎游牧,西部至少已到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东岸一带。8世纪下半叶开始, 乌加河以东的阴山地区应当陆续迁来了室韦部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