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三国时期东吴对岭南的开发与治理(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段塔丽 参加讨论

三、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在秦汉开发岭南的基础上,东吴经过长达70年(210-280)的治理与开发,岭南社会经济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变化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主要表现为水稻栽培技术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水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其栽培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七千年以前。岭南百越族先民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到汉代,当地越民已培育出“一年二熟”的双季稻。(注:杨孚:《交州异物志》,清曾钊辑本,收入《岭南遗书》第五集。)到三国东吴统治时,岭南栽培技术又有了新突破,出现了“一岁三熟”的“三熟稻”。据《初学记》卷8《岭南道》引晋郭义恭《广志》记载,“南方地气暑热, 一岁田三熟”。“三熟稻”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岭南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从一个方面弥补了长期以来岭南地区耕地面积狭小的缺憾,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岭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同中原及内地相比,农业垦殖数明显落后。故岭南农业开发只能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与增加土地复种指数等方面考虑。(注:参见陈伟明:“古代广东农业发展的若干特点与启示”,载《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岭南气候特点诸如日照长、气温高、降雨多等恰好具备了复种作物的基本条件。因此,早在汉代,岭南交趾一带已出现了“冬夏又熟,农者一岁再种”(注:杨孚:《交州异物志》,清曾钊辑本,收入《岭南遗书》第五集。)的双季稻。东吴以后又出现了“三熟稻”。这种多熟复种,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岭南地区农业垦殖数较低的不足,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基本供给。除去以上这些因素,东吴统治时期岭南农业发展及耕地面积的扩大,主要是通过大批富有劳动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北方人民的迁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以及岭南诸蛮族人民为开发岭南所作出的贡献等诸因素而起作用。因为随着大批北方劳动生产者的涌入,以及当地诸蛮夷走出深山,出居平地,同汉人一起从事农耕,必将推动原有农垦区面积的扩大,而牛耕技术与铁农具的使用,又使岭南落后的粗放式“火耕农业”,为精耕细作的犁耕农业所取代。所有这些都将推动着这一时期岭南农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多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岭南地处低纬,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大量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得以在此栽培和生长。在东吴治理岭南的几十年间,岭南经济作物的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晋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记载,当时,食用植物,如香蕉、桔、柑、荔枝、龙眼、杨梅、椰子、橄榄、甘蔗、桄榔、槟榔、千岁子、益智子等就有数十种,其中桄榔树不仅“其皮可作绠,得水则柔韧,胡人以此联木为舟”,而且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其大者一树出面百斛”,“夷人资以自给”。可见它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南方草木状》中还记载了岭南人民利用水面种植蕹叶(即蕹菜,俗称空心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情况,它的栽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岭南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当地所产沉香、密香、黄熟香、水松等香料植物。随着岭南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域外花卉植物如耶悉茗花、末利花(茉莉花)等也相继移植岭南。“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注:稽含:《南方草木状》卷中,收入《丛书集成初编》。)按《南方草术状》一书撰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 距东吴灭亡(280年)仅24年,可说是当时人记当代事。 故书中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应是东吴开发岭南的数十年间,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岭南粮食作物的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种种限制而发展缓慢,而众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却得天时、地利而茁壮成长。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为岭南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
    (3)手工业的进步 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造船业、 纺织业和丝织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先看造船业。岭南山多水盛,习于水性,善于用舟是岭南土著人民的传统习惯。岭南山区茂密的森林,优良的木材,为岭南人民伐木造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东吴立国于水乡泽国的江南,大量军事行动多动用水师。当时东吴出于军事用兵及对外贸易的需要,对船舶的需求量很大,岭南作为后方基地,特别是东吴主要造船基地之一,造船业由此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期岭南造船业的发达,主要表现为所造船只数量多,规模大。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载:吴亡时,共有5000余艘船为西晋政府接管。按当时的条件这是个不小的数字。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舟船系广州番禺、交趾龙编等岭南沿海码头所造。当时东吴所辖的建安侯官(今福建福州)、广州番禺(今广州市)都是规模巨大的造船基地。航海水手也大都从习水的闽、粤人中选出。(注: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西晋左思《吴都赋》中所言“槁工楫师,选自闽、 禺”是也。因两地造船业发达,东吴遂在东南沿海建立起一支相当规模的水师。水师出战,多用战舰,大的战舰据说已高达五层。(注:参见张承宗、田泽宾:《六朝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至于用于运载货物和进行海上商业贸易的船只主要是吨位大、且掌握了一定航海技术的大海船。据《太平御览》卷769 引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当时东吴航行于南海上的贸易船舶,大的“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三四丈”,远望如“阁道”,可载“六七百人”,载物“万斛”。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已是一种设备较齐全、平稳舒适的大型远航货船。即使规模较小的海船,在当时也能载战马84匹(注:《三国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吴书》。)。至于三国时吴派卫温等率上万名甲士渡海攻取夷州(今台湾),所乘船虽不见史书记载,但从大陆横渡水势湍急的台湾海峡,必需是有风帆装置、体积不大却平稳、便于登陆和出击的战舰。所有这些均表明当时包括岭南在内的东吴江南造船业的发达和技术水平的高超。此外,东晋末孙恩、卢循起义时,地处内陆的五岭山区,旬日间为起义军建造了“起四层,高十余丈”(注:《太平御览》卷70,《舟部》。)的巨舰达10余艘,说明岭南造船技术当时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东吴去东晋不甚远,所辖疆域又大体相似,东晋如此,东吴时岭南造船技术即使超不过东晋,也不会相差太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