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章怀太子墓西壁客使图高昌使者说质疑(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程旭 参加讨论

第二,突厥与唐朝的使者往来非常密切。贞观至神龙年间,突厥派往唐朝的使者达42次,是所有遣唐使中最多的民族政权。使者的主要使命是朝贡、和亲、请求、祝贺、告哀、互市、修好等。在此期间,唐朝相应的派使者至突厥,约十多次,其使命主要是册封、吊祭、安抚、宣慰、和亲、赐物等。
    第三,突厥文化对唐的影响很大。唐初,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采纳温彦博“全其部落,以为捍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实空虚之地,且示无所猜。若内兗、豫,则乖本性,非函育之道。”(21)之建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佑、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十多万内附的突厥人民。又把颉利可汗所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居长安及附近地区的就有近万家数十万人,突厥贵族被唐朝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其衣冠布列于朝廷且有“居朝士之半”(22)的说法,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少见的。
    大量突厥人的入居和生活习惯的留存,对唐朝人民带来很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在战争和短暂的和平中,突厥的文化渐渐渗透到中原地区,当时有一部供学者使用的突厥-汉语词典,加上唐人对异域文化具有相当的宽容和豁达。因此,唐朝的老百姓和达官显贵都把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穿一身纯粹的突厥服、娶一个突厥妻子当做是最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追求突厥人生活习俗的热情,竟使一些唐朝贵族在城市里也搭起了帐篷,他们宁愿忍受那种很不舒服的帐篷生活,也要追求时髦的生活。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在自己的庭院里搭了两顶天蓝色的帐篷,他在毡帐中款待宾客,并且还不无得意地向他们解释帐篷如何能够对人提供保护,免受冬季寒风之苦。皇太子李承乾在生活起居等方面都刻意模仿突厥人,他宁愿说突厥语而不说汉语,并且在皇宫的空地上搭造了一顶地地道道的突厥帐篷,而他本人则穿得像一位真正的突厥可汗,坐在帐篷前的狼头纛下,亲手将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成片大嚼大吃。伺候他的仆人们也都是全身穿着突厥人的装束。(23)突厥文化不仅在生活习惯对唐人影响很大,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影响。如在唐朝的一些诗歌中,也表现出了突厥民歌对唐诗诗体的影响。(24)
    第四、《客使图》中未确定的身份的使者形象与突厥人有些相像。《客使图》中未确定的身份使者的形象是:黄皮肤、宽圆脸、低鼻梁,腰束带,腰带上系一短刀(剑),拱手持笏,脚穿黑长靴。圆领长袍、辫发垂之于背、腰系革带、身佩短剑等装饰与新疆唐代石窟突厥人、回鹘人的服饰基本相同;黄皮肤、宽圆脸、低鼻梁与蒙古利亚人种相同。(25)因此,从形象学的观点出发,笔者断定,《客使图》描绘的人物是突厥人。也许有人会问,上述人物的特点与回鹘人的特点有些类同,为什么不是回鹘人呢?因为在《客使图》绘制之前,回鹘还不是一个强大的政权,无论政治、军事、社会发展都与突厥有很大的差距。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学已经研究证明突厥人是黄白混血人种,用上述观点证明他是突厥人有些牵强。笔者的观点是:《客使图》在颜色的处理上因多种原因还不很娴熟,在人物面部颜色的处理上均与史料记载有些不符。如吐蕃人看不出“衣率氈韦,以赭涂面为好”。(26)大食人看不出其为白人等特点。因此,突厥黄白混血人的特点在《客使图》中没有表现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章怀太子墓西壁《客使图》中未确定的身份的使者,应是突厥使者!这既符合初、盛唐时期的历史史实,也准确地反映了贞观至神龙年间唐朝与周边民族往来的客观实际。如果缺失了东西突厥汗国纵横漠北、西域的历史和突厥民族的形象,那么,不仅中国历史不够丰富、完整,而且,大唐的历史也会因之而黯然失色。
    注释:
    ①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代壁画之研究》,《文博》1984年创刊号。
    ②欧阳修:《新唐书》卷221《西域上·高昌》,中华书局,1975年,第6220页。
    ③姚思廉:《梁书》卷54《诸夷·高昌国》,中华书局,1973年,第811页。
    ④《魏书·高昌传》记录一段北魏孝明帝对高昌的诏书,称:“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魏书·高昌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4页。)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对高昌人下诏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在另一封诏书也说:“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唐智宗墓志》说他的祖先本居酒泉,“因五凉延祸,避难二庭,因此不归”。(吐鲁番文馆所《高昌墓砖拾遗》,载北京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18~620页)。《张礼臣墓志》说自己祖籍原是南阳,后来迁敦煌,“属苻坚肆虐,梃扰五凉,避难西奔,奄居右垒”。(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11页。)《杨保救墓志》:“君姓杨字保救,渤海梨阳人也。避难河右,违逾玉关,卜宅瞻星,保居高昌也。”(同上)吐鲁番解放前后出土许多墓砖,专家曾对其中有故乡标志的进行过统计,在58方墓志中,除三人具体原籍不明确之外,其他都明白无误来自中原,而以敦煌最多,共21人。
    ⑤魏征:《隋书》卷83《高昌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846-1848页。
    ⑥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卷六六四“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一首”,中华书局,2001年,第249页。
    ⑦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卷六六四“贞观年中慰抚高昌文武诏一首”,中华书局,2001年,第247-248页。
    ⑧刘昫:《旧唐书》卷198《西戎·高昌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4-529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