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市政和社会管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张剑光 邹国慰 参加讨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同一空间之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城市建筑环境,以及城市经济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都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管理,以使城市在基础硬件设施和社会环境上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安排,满足人们对城市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随着六朝至唐五代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南方人口渐渐增多,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数量激增,城市社会状况变得复杂起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城市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生活乐园。因此,城市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状态。那么,六朝至隋唐五代,对江南城市有哪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呢?
    本文所说的江南,指六朝扬州的东部地区,大致为丹阳、宣城、吴、吴兴、会稽、新安、临海、永嘉、义兴、晋陵等郡,也即中唐时期浙东、浙西、宣歙三道范围。
    一、江南城市市政管理
    江南城市城墙、城门、道路的修建,政府都有具体的建设和管理措施,城市建设必须按建筑标准来实施,用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工程的质量。
    沿袭汉代的传统,东吴王朝着眼于军事和政治的考虑,奉行筑城政策。赤乌三年(240),孙权下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①东吴在江南各地新建的城市,是普遍兴筑城垣,城墙上要筑谯楼,城外要挖护城河。建业城中的皇宫太初宫,是孙权建造,“方三百丈”,四面有周长三百丈的墙体围绕。不过,建业都城是有篱门但没有城墙的,以堆土作为城垣。东晋,都城的城墙仍是用竹篱编成,城门是用茅草做顶。南朝都城在城墙的建设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在齐建元二年(480)改土墙篱门为砖墙木门,“自晋以来,建康宫之外唯设竹篱,而有六门”,到这时才“命改立都墙”。具体做法一般认为是内夯土、外包砖壁。②
    东吴以后在各地新建造的城市,一般都是有城墙的。《咸淳毗陵志》卷3《地理三》谈到孙权为阳羡长时,于赤乌六年(243)“筑城周回一里九十步,高一丈二尺,厚称之,壕阔三丈五尺”。阳羡城虽然不大,但城墙的高度和宽度约在一丈二尺左右(约2.9米),四周有护城河,宽三丈五尺(约8.5米)。南朝不少郡县都有城墙、城楼、壕池,城墙、壕池等是军事防御和防洪排涝工程的统一体。再如常熟县城,萧梁时建立,“因筑城,高一丈,厚四尺,周回二百二十步”。③一般县城的城墙高度应该是在一丈左右。
    至隋朝,部分州县治所新筑或改筑了城垣。如越州子城,隋开皇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嘉泰会稽志》卷1《子城》记:“《旧经》云:子城周十里,东面高二丈二尺,厚四丈一尺。南面高二丈五尺,厚三丈九尺,西北二面,皆因重山以为城,不为壕堑。”子城之外又建罗城,“周回二十四里二百五十……今州城以步计之八千八百二十有八,按度地法,步三百六十为一里,举今步数总归于里,亦二十有四,余步百八十八”。罗城筑有城墙,“城东面高二丈四尺,其厚三丈。西面高二丈六尺,其厚一丈八尺。南面高二丈一尺,其厚一丈八尺。北面高二丈二尺,其厚二丈六尺。”④杭州州城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乾道临安志》卷2《城社》引《九域志》云:“隋杨素创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地区对修筑城墙更加重视,但从具体情况来看,各个城市往往是根据本城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沿用旧城垣,有的新筑、增筑城垣,当然也有一些城市仍然是没有城垣的。中唐安史之乱后,江南各地兴筑、增修或扩修城垣的现象增多,一些州治城市的子城进行了加固,城墙加厚加高,而且这些城市还普遍修筑了罗城。尤其是到了晚唐五代,大部分州县治所都筑起城郭,用高高的城墙护卫着城区。当时的城墙是下宽上窄,如唐末昇州,城墙下阔三丈五尺,上阔二丈五尺。由于必须考虑城墙的牢固度,建造城墙时非常注意基础部分,夯土层是上阔上窄,渐渐收缩,这样的地基比较牢固。城墙越高,底部基础需要更宽。相对而言,城市级别高,城墙就比较高、比较厚,护城河更宽。
    在城墙和护城河的双重卫护下,人们在城市内生活和生产。城市向外联系的通道是城门。通常城墙会辟有数个城门,城门的数目并不一致,有多有少,要根据道路交通、军事防御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是否开城门。不少城市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但根据地势辟门,所以有的方向是没门的。如吴国时的铁瓮城仅有南、西二门,而西州城是扬州所在地,西晋永嘉年间修筑,东、南、西各有一门,北垣有学者推测可能有小门。一般而言,州郡级城市由于城市范围较大,所以城门较多,如隋代修的越州有九门,唐初的湖州有七门,杭州罗城城门有十座,南唐金陵有八门。县城一般以四门最为多见,如余杭、新城、武康、江阴都是四门。
    城门外接重要的交通线路,内和城内的街道相通。城市内的道路交通流量有大有小,道路的重要性就会不同,这就决定了路的宽窄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每个城市都会建主干道,这是全城的交通命脉,代表着全城的气魄。主干道路面较为宽阔,方向是正南北或正东西。比如六朝时期的都城建康,城内主要道路有二横四纵。南北向的道路最主要的是御街(道),它是全城的主轴线。两横四纵的道路,构成了都城中的交通网络。一般的城市都有一至数条主干道,即使较小的县城可能都有南北或东西的主干道,有的两条主干道交叉,形成十字形。
    六朝至唐五代,江南城市十分注重城市道路的管理。环济《吴纪》谈到:“天纪二年,卫尉岑昏表修百府。自宫门至朱雀桥,夹路作府舍;又开大道,使男女异行。夹路皆筑高墙、瓦覆,或作竹藩。”⑤孙皓天纪二年(278),吴国在建业城内大规模兴修府舍,分布在朱雀大街的两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最初建业城内的街道有着严格的管理措施,大道上行走的男女是分开的。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要么街道上有一定的标志将男女分开,要么街道上有许多管理人员,监督着男女各走一边。至于这里说的夹路,主要是与皇帝有关,建高墙,上盖以瓦片,或建竹篱,主要是为了使夹路中行走的人不让普通人看到。
    六朝城市道路除了男女分道外,官民之间也得分道。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七月,有司奏:“御史中丞刘式之议:‘每至出行,未知制与何官分道,应有旧科。法唯称中丞专道,传诏荷信,诏唤众官,应诏者行……谓皇太子正议东储,不宜与众同例,中丞应与分道。扬州刺史、丹阳尹、建康令,并是京辇土地之主,或检校非违,或赴救水火,事应神速,不宜稽驻,亦合分道。又寻六门则为行马之内,且禁卫非违,并由二卫及领军,未详京尹、建康令门内之徒及公事,亦得与中丞分道与不?其准参旧仪。告报参详所宜分道。’听如台所上,其六门内,既非州郡县部界,则不合依门外。其尚书令、二仆射所应分道,亦悉与中丞同。”⑥这里刘式之提出的是御史中丞、京师地方行政长官和百官之间的分道出行如何规范和管理,那么可以推论出官员和百姓行走时更会分道,只是具体的管理措施今天无法知道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