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魏时期北方民族耳饰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 李芽 参加讨论

汉魏时期的汉族女性,注重身体的全德全形,并不流行穿耳。故此,在中原地区出土耳饰极少,只有耳珰比较常见。但在上流阶层的汉族女性当中,耳珰并不是穿耳佩戴的,而主要是作为簪珥的附件,悬挂于簪首并垂于耳畔的一种礼仪用品,以提醒用此者谨慎自重,勿听妄言[1]。故此,汉魏时期出土的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饰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以北方和西北民族地区出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为丰富,且男女皆可佩戴。
    一、汉魏时期北方民族地区出土耳饰的主要形制
    (一)耳环/(表1)
    “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在南北各地少数民族中,金银制的耳环一度称做“耳”。《集韵·鱼藻》载:“,金银器名。”又:“璩,环属,戎夷贯耳。通作。”如《后汉书·杜笃传》:“若夫文身鼻饮缓耳之主,椎结左衽鍝之君。”李贤注引“《山海经》曰:‘神武罗穿耳以。’郭璞注云:‘金银器之名,未详形制。’……案今夷狄好穿耳以垂金宝等,此并谓夷狄之君长也”。
    汉魏时期的耳环,最简单的一种形制就是光素的圆环或椭圆环形,此类是出土最多的。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墓出土金耳环2枚,椭圆环状,最大径1.8厘米,单件重7克[2](P48)。辽宁朝阳王子坟山发掘的两晋墓葬是鲜卑族文化遗存,出土金耳环4件,环形,截面呈菱形,直径2.4厘米;银耳环3件,形制和金耳环同,均出于男性墓内。另外还有铜耳环2件,为管状环形,对接,下端有乳突,直径2.5厘米[3]。两晋时期的辽宁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铜包金耳环2件,铜芯,外包金皮,再弯成环,有合缝。直径2.9厘米,截径0.5厘米[4]。河北定县北魏石函出土耳环2枚,由中部粗、两端尖的银丝圈成,但两枚不是一付。其中一枚较粗,直径1.4厘米,重1.95克;另一枚直径1.2厘米,重1.15克[5]。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北朝时期鲜卑ZQM14墓中所葬为一年龄40-45岁的男性,其枕骨东南侧出土有一圆环状铜耳环,直径1.7厘米,截面径0.2厘米[6](P151)。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湾东汉晚期鲜卑墓地出土有2件圆环形耳环,环径3.3厘米,截面径0.25厘米[6](P28-29)。在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中,共出土11件用较厚的金片弯成的金耳环,男女均有佩戴。新疆营盘古墓M8墓中所葬女性右耳上戴1只银耳环,右手指戴1枚戒指[7]。
    除了素面金属耳环,汉魏时期还出土有少量的环状花饰嵌宝耳环。如宁夏固原三营和寨科北魏墓出土有两对嵌绿松石金耳环,具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器物的风格。自先秦时期,北方匈奴地区的耳饰就喜爱用绿松石穿饰,追求金碧辉映的效果。依据该墓出土墓志,北魏兖、岐、泾三州刺史员标,北周权臣、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李贤,也可能是鲜卑人[8]。因此,其装饰风格,或许也受到鲜卑文化的影响。
    (二)金属拧丝耳饰(表2)
    除了环状耳饰外,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出土量最多的金属耳饰便属一种以金属丝拧制而成的拧丝耳饰,非常有特色,而且以男性佩带为多。拧丝耳饰根据其拧制形式和装饰的繁复程度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拧丝坠圆环形耳饰
    此类耳饰一般用两端尖细、中间略粗的金属丝拧绕而成,下部为一大圆环,华丽者环内还有盘旋状花饰。上部为一股金属丝弯成的有直立颈部的圆形弯钩,环的接口处和颈上部有些用金丝或铜丝缠绕,至中部相交汇,相交处作一到两个小圆环。有鎏金、包金、铜质几种材质。此类耳饰最早在东汉前期左右的内蒙古地区东部呼伦贝尔盟一代出现,此后,到东汉晚期集中出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晋北地区。出土此类耳饰的墓葬都带有非常鲜明的鲜卑文化因素。在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湾鲜卑墓地出土有多件[9];额尔古纳旗拉布达林墓地出土2件,M24出土1件[10];海拉尔市孟根楚鲁M1出土2件;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墓地M3002出土2件[11];朔县东官井村M1出土1件[12]。
    2.拧丝纽环穿珠耳饰
    该型耳饰为用一根金属丝对折拧绕而成,分为金、银、铜质三种,可能和佩戴者身份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金属丝下部对折处呈封闭的圆环形,金属丝的一端变尖并在上部弯成弧形或钩状;另一端多压扁呈叶形,也有拧绕在另一端的下部不显露出来的,或者保持原状与另一端重叠形成一个圆环。华贵者会在金属环内穿珠装饰。
    此类耳饰最早在西汉前期出现于西安客省庄M140,该墓为进入关中地区的匈奴人墓葬[13],拧制方式非常简单,耳饰整体为环形,仅在底部拧出一个小的圆环。类似耳饰在西汉中晚期的宁夏倒墩子匈奴墓地、内蒙古东部的含有匈奴文化因素的完工墓地[14];在桓仁望江楼西汉高句丽人的遗存中也发现有此类耳饰[15]。另外,在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西汉墓地中出土有此类穿有珠饰的耳饰,拧丝纽环的方式基本相同,只是所串珠饰品种较多,既有红色玛瑙珠,也有穿白石、绿松石和玉石管珠等,据考古发现,这种金耳饰在该墓中主要是男性佩戴,且多为单个佩戴。西岔沟墓地的族属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匈奴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属于乌桓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夫余文化遗存,没有定论[16]。此类拧丝耳饰出土量最多的在吉林老河深汉墓,出土时均在死者耳部,男女都有,无性别差异,其中金丝纽环耳饰有24件,上端有一圆形叶片(其中有部分不见叶片)和一环形弯钩,下两丝缠扭后,向两侧绕数量不等的小环,其中八环有6件,六环2件,四环6件,二环10件,之后再往下绕一大环或小环,有些在下部大环上穿有红色玛瑙珠。类似的纽环耳饰,该墓中还出土了13件银质的,也有四环、三环、二环之分,形制与金丝纽环耳饰相同;三件铜质的,但腐锈严重,已残损不全。老河深汉墓中层墓葬是夫余人的遗存,同时受到一定的北方草原文化影响,年代范围大致在西汉末至东汉中期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