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荀子的国家观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王廷洽 参加讨论

先秦文献保存了丰富的国家理论。那些国家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比较接近于国家形成的时代,尤其是《尚书》、《周礼》、《诗经》、《逸周书》等早期编订的文献,就更反映了国家初现时期的观念,是一份丰富而珍贵的思想理论遗产。我们今天认真地进行研究、讨论和总结这份遗产,对于认识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荀子是战国最后一位思想家,亲眼目睹了我国上古时期众多邦国的逐步兼并,和“天下将归于一”(注:《孟子·滕文公上》。)的形势,因此,社会在进化,国家在进步,是荀子国家理论最为明显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荀子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国家机器的构成、富国、强国的政策,“调一天下”、“齐一天下”的大一统学说。除了《吕氏春秋》以外,《荀子》保存的国家学说是最为丰富的。
    
    在论及国家的起源时,孔子曾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注:《论语·先进》。)言下之意,拥有一定的国土、设有祭祀的场所、能和诸侯国订立同盟等,就是国家了。墨家认为:“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注:《墨子·尚同中》。)意即国家的职能是保护民众的安全和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国家形成的原因。荀子在论述国家起源时,注意到了“寡则必争”和“群而分”两大内容。
    荀子看到了国家机器是在调和人们因私欲而造成的纷争,以及由强弱、知愚、老少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公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荀子·富国》曰: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执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究,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则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协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有知者为之分也。
    文中“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似乎可与以地区划分居民的国家观念相当。“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又显然是指国家统治权力。而尤其“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语,实际上是由于社会财富的剩余,造成了人们私有欲的膨胀,因此才会有“物寡”的观念,大家贪得无厌,就会引起争夺、不公、矛盾和斗争。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剩余,社会财富的剩余产生了阶级的划分,阶级的产生就会引起阶级斗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不过荀子当然不可能认识到阶级,而仅仅看到因知愚、强弱、少长等因素而造成了财产分配的不公,于是提出“故有知者为之分”的主张。最后把国家的起源落实到由“知者”均分人之所欲、主持公道的分上。这有点象“社会契约”的理论。
    关于人必须分群,荀子有更多的论述。“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个人所掌握的技能有限,如果不互相帮助或团结,就会穷困;但是大家合在一起而不分出不同的群体或等级,则会无休止地争执。所以人们能够合群,也能分群,合则分,分则合也。《荀子·王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富国》篇也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类似的话还见于《荣辱》、《非相》、《君道》等篇。荀子是十分强调人们应该分出不同的群体或等级的。人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群体似乎同人类与生俱来,因为人有男女、老少、强弱、知愚、健康与残疾等差异。人的群体还可以用其他标准进行划分,以经济因素来划分,则为阶级;以职务来划分,则为“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注:《左传》昭公七年。)的职级;以爵位划分,则有王、公、侯、伯、子、男的爵秩;以人们所从事的事业来划分,则为士、农、工、商四民;以道德品质来划分,则为君子、小人;以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划分,则有无为之民和有知之士的不同群体。荀子所讲的“群”,既含有群体之意,又具有等级的意思。
    荀子为什么要强调分群呢?在他看来,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首要的政事乃是根据那些不同因素去分辨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等级,然后区别对待。“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注:《荀子·非相》。)。“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注:《荀子·荣辱》,文中之悫同谷。)。很清楚,荀子认为国家机器是在人们不同的群体或等级产生后,为了调和矛盾和斗争而形成的。他强调分群的主张,也是为他“隆礼”的政治思想提供理论依据的。
    尽管我们对于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但我们多半可以同意:国家是社会财富有剩余、阶级形成后的产物;它是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器。正如张光直所说:“国家的必要条件有两个:血缘关系在国家组织上为地缘关系所取代,和合法的武力。”又说:“所谓文明社会,大家可有不同的了解和界说,但无论如何,我们多半都可以同意,文明产生的条件是剩余财富的产生--即除了维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所需以外的‘多余’的财富。”(注:《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53、54页。)张先生的国家观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十分接近。如上所述荀子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虽然有些模糊,但已触及了国家起源的最为本质的原因,与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很相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