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荀子的国家观(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王廷洽 参加讨论


    《荀子》常讲“古有万国,今无十数焉”或“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注:并见《富国》、《君道》等篇。)等语,而且往往“天下”、“国家”并用,而非同一种概念,比如:“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故可以有夺人之国,不可以有夺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注:并见《王制》、《正论》等篇。)。而“王天下”、“一天下”、“齐一天下”、“调一天下”等概念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显然,荀子模糊地感觉到国家初步形成的时候,规模并不大,构架并不完善,我国上古时期有很多邦国,国家与天下并非同一种概念。荀子当然无法解释清楚,而我们掌握了社会进化的理论,就可以阐释得明明白白了。但荀子有模糊的社会进化观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古有万国”的问题。此说并非仅见于《荀子》,《尚书》、《左传》、《史记》等重要典籍都说过,黄帝、尧、舜、禹、夏时“天下万国”,商汤时“天下诸侯三千”,周武王时“诸侯八百”。上古中国境内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国家,现在看来,其时所谓的“国”、“诸侯”,其实是氏族、族群、部落或邦国。当时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些术语,看到许许多多的群体组织,就用“国”、“诸侯”的名称混称之。及至春秋时代,各种文献还经常出现“百濮”、“百越”、“群舒”、“群蛮”、“诸戎”、“众狄”、“九夷”、“群狄”等概念,说明当时还存在许多并未建立国家机构的原始群体。楚国大夫k21j555.jpg贾说:“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注:《左传》文公十六年。)杜预《春秋释例》云:“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可见“百濮”、“群蛮”、 “众狄”等都是原始群体, 用“族群”( ethnic groups)一词与之对应,恰到好处。据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的统计,《左传》所提到的邦国有一百四十余个,其中有些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有些是附庸国,有些则仅仅是部落或族群。荀子曾经说过:武王克商后至周成王时,“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注:并见《儒效》、《君道》。),那么非姬姓的和未经周王室承认的邦国、部落或族群,自然还有不少。由于兼并,及至荀子生活的时代,所存的邦国就很少了,故有“今无十数”之说。荀子虽然无法说清“古有万国”是怎么回事,但他确实看到了邦国林立向“一天下”、“王天下”的发展过程。
    在说明了“古有万国”的问题后,就可以明白荀子关于“国家”、“天下”的不同概念了。现在历史学界获得一个共识: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私有制国家。有夏国家建立后,被习惯地称为“夏王朝”,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夏王朝绝对不同于秦汉及其以后的王朝。因为有一个简单的事实:秦王朝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王朝。那么,夏、商、周三代究竟是什么样的王朝呢?也有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必须提请大家注意:在尧、舜的时代,夏的祖先鲧和禹先后承担治理洪水的重任;同时,商的祖先契则任“天下教化之事”;周的祖先弃则为“稷”的农官,主管农耕、种植庄稼之事。由此可见,夏、商、周原来是并立共存的关系,都是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子部落。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遂为其子启以“天下为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天下诸侯皆朝启而不朝益,原始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其时,以夷人为主体的殷商部落则与有夏国家发生了激烈的争夺,夷人首领后羿曾获得胜利而为有夏国家的统治者,史称“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注:《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多次记载“九夷来朝”、“九夷献舞”,夷人以失败告终。但夷人的主体部分(即殷商)可能回到他们原来的发祥地幽燕以北地区,遂有了重新发展的机制。有夏国家乃是当时一枝独秀的国家。至于文献所称“天下万国”者,实指其时众多的氏族、族群或部落而言。所以,夏代是以有夏国家为代表的时代。《荀子》从未称过“夏朝”,《史记》也从未用过“夏朝”一词。其时的“天下”实指有夏国家足以号令众多的氏族、族群或部落,而众多的氏族、族群或部落也以华夏为尚的形势。现在既已习惯地用“夏朝”一词,只是应该明白其确切含义。后来的殷商国家虽然比有夏国家先进、发达,但基本情况仍然是这样。殷墟卜辞出现了不少“方”,人称“方国”,但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它们已经进入国家形态。
    周原来是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子部落,在夏国家建立后,周人失去农官而窜于戎狄之间(注:《史记·周本纪》。)。殷商国家强大起来后,周与殷商的关系大体上同于原来与有夏的关系。及至古公亶父率部落迁至岐山之阳后,才有了独立发展的机制。到周文王时,已具备了与殷商社会抗衡的能力。《荀子·仲尼》说:“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执,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意指周文王善于用贤能忠良之士,使一个仅有百里之地的小邦国独立地发展起来了。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论语·八佾》。)孔子认为西周比夏商二代有显著的进步,一切典章制度有文献记载,其文明程度有了长足的进步。另外,西周封蕃建卫,虽然出于确保西周统治的地位为目的而分封的诸侯国,但为它们日后发展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提供了条件。西周被诸侯称为“宗周”,即宗主国。《荀子·王霸》曰:“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无它故焉,以济义矣。”所谓“以一国取天下”、“天下为一”、“宗周”等,仍然指以一强大的邦国号令那些弱小的、落后的或同宗的氏族、族群、部落、方国、邦国的形势,而不是指建立了像秦王朝一样的王朝。春秋时代,作为宗主国的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丧失,周天子再也没有能力号令天下了,代之而起的是以某几个强大的邦国以经济、军事的实力,组织一些邦国建立同盟,订立盟约,处理各邦国间的事务,即春秋五霸。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兼并,至战国时代,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古有万国,今无十数”,其是之谓也。在儒家的学说中,就是“王道”已失,“霸道”代起。不管怎样,春秋、战国时代的“天下”与“国家”属于不同的概念,是很明显的,国家即指某一个邦国;天下则为当时邦国、部落、族群等的总和。荀子虽然没有对国家、天下作过什么解释,但是他在使用国家、天下的概念时,明显地区分了它们的差异,这是肯定的。所以,他在《正论》篇说:
    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
    这段话把国家、天下的差异表述得很清楚。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国”的含义有所不同,“天下”的含义亦随之而相异。
    战国中后期已出现了“天下将归于一”的趋势,而且“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注:《战国策·楚策一》。),由谁来统一天下的形势也渐趋明朗。这样,《荀子》所讲的“王道”、“霸道”、“王天下”、“一天下”、“天下为一”、“调一天下”、“齐一天下”等概念也就容易明白。所谓王道,指以一个强大而先进的邦国来号令天下,而其他邦国、部落、族群等也愿意归从者;所谓霸道,指以某一个强大的邦国为主,联合其他邦国订立盟约,来处理各国间的事务。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则以“义”;一则以“信”。《王霸》篇曰:“义立而正,信立而霸”;商汤、周武所以能王天下,“无它故也,以济义矣”;“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句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简言之,三代能号令天下者,是为王道;春秋以降者,是为霸道。至于“王天下”、“一天下”、“天下为一”、“调一天下”、“齐一天下”等概念,在《荀子》中的用法没有什么区别。《正论》篇曰:“能用天下者谓之王。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王制》篇则说:“夫尧、舜者,一天下也。”天下是不能夺取的,而只能是人心的向往和服从,从而“调一”之、“齐一”之。从表面上看,似乎荀子的理论与当时“天下将归于一”的形势相悖,而实质上荀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倡用仁义使天下归于一。
    以上讨论了荀子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国家的定义和构成的学说,使国家富强的思想,及其明辨国家和天下的不同概念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构成了这位思想家的国家观。从他既赞扬“王天下”、“一天下”,又认为天下是不能夺取的观点来看,荀子似乎是把像尧、舜、汤、武那种“济义”的“王天下”、“一天下”当作最为理想的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