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魏时期北方民族耳饰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 李芽 参加讨论

3.拧丝纽环穿珠缀叶耳饰
    此类缀叶耳饰,在金属拧丝纽环穿珠的基础之上还缀有圭形摇叶,是此类拧丝耳饰中最为华贵的一种,与汉魏女性的头饰金步摇有异曲同工的美感。其中老河深汉墓共出土3件,形体大致相同,上端均有一桃形金叶与弯形挂钩,拧丝纽环的方式略有不同,均缀有圭形叶片,下部大环内还穿一红色玛瑙珠。辽宁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属于前燕时期被慕容鲜卑迁到辽西的夫余人留下的墓葬群[17],出土耳坠13件,其中金、银质9件,铜质4件,均为拧丝缀叶式,无纽环,与老河深略有不同,但部分下部也穿有红色玛瑙珠,此类耳坠在该墓中均为男性佩戴,且多为单个佩戴,也有成对佩戴的。金红交映,摇叶闪烁,华贵异常,当是当地男性贵族的饰品。
    拧丝耳饰汉晋之后不再见到。由此推断,此类耳饰最早在西汉时期随着匈奴文化因素进入中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被夫余、高句丽、鲜卑等土著民族所接受,并且发展出多种新的形式,一直存续至两晋时期。
    (三)螺旋纹片状耳饰(表3)
    此类耳饰通常与拧丝坠圆环形耳饰同出于一个墓地或一个墓葬,都属于鲜卑文化墓葬,其中年代明确的墓葬都属于东汉晚期。其一般用0.1厘米厚的铜片裁制而成,柄部作圆形弯钩,用在金属片上剪出的细丝卷成左右对称的两组到三组螺旋纹花饰。少数为铜铸,也有铜包金的,金的或骨质的。如内蒙古商都县东大井鲜卑墓地、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湾鲜卑墓地[6]、大安县后宝石墓地[18]、朔县东官井村M1[12]、卓资县石家沟墓地[19]等均有出土。在此类墓葬群中,还出土有此种造型的金质花饰。
    (四)坠珠串式耳坠(表4)
    此类耳坠形制比较华丽繁缛,一般为鲜卑族女性佩戴。如在辽宁朝阳王子坟山两晋墓葬的女性棺内,耳部就发现有松石坠饰,其一为15粒柱状松石串系在一起,另一棺内出土2粒,一粒为圆柱形,另一粒为扁圆形,两端磨成凹弧面,中心钻有穿孔[3]。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鲜卑墓一25-30岁左右的女性头骨附近出土有一件缀有空心铜球、闭合铜环、玛瑙珠饰和玻璃珠饰的华丽耳坠;在此地另一墓内也出土有一对此类耳坠,左右两个耳坠系挂珠坠共计4组,多达46粒。当然,也有形制十分简洁的,如在内蒙古察右中旗七郎山鲜卑墓,一位约25岁女性头骨左右耳际出土有铜耳坠一对,环下仅垂挂形似草莓的空心铜球1个。
    (五)汉魏时期北方民族其他形式耳饰
    汉魏时期,以上四种类型的耳饰属于北方地区造型比较典型、出土相对比较集中的耳饰,除此之外,还零散出土有很多其他造型的耳饰,除了西南边陲地区的玦外,大多为金属质地或金属嵌宝质地,有一些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格。
    在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除了出土有大量上述金属扭丝耳饰外,还出土有两种形制比较少见的耳饰。一种是葫芦形涂漆铜耳饰,为铜薄片作一葫芦形,上端一细条挂钩,下分两侧各呈一小圆,每圆中布一周小圆泡,在两圆件有上下两个圆形穿孔,再往下为一大圆,圆边有周小圆泡,其间布有五个压制成的大圆泡,每泡外又围有一周小圆泡,器表均涂有漆片,一件为深绿色,另一件为淡蓝色。另一种是弧片形耳饰,其中有5件为弧片形金耳饰,3件为弧片形银耳饰,形制相同,略呈指甲状,上端有一半环状的窄片,下为筒形的薄片,其中一件标本长1.6厘米、宽1.1厘米、厚0.02厘米,造型比较奇特。
    辽宁锦州义县刘龙沟保安寺出土有一对金耳坠,推测为东胡族乌桓人的墓葬。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4号汉代墓葬出土有一组华丽的首饰,由金镶玉耳坠、鹿纹金饰牌、金串珠、镶金玉佩等组成,属匈奴贵妇的墓葬。河北定县北魏石函出土的一对金耳坠,造型复杂,精巧别致,因石函中还同时出土有波斯萨珊王朝银币41枚,琉璃器和珊瑚器也不似中原本土所产,因此此金耳坠的造型也极有可能是受波斯风格影响,或者就是随银币一同来自于波斯本土。山西大同城南电焊厂北魏墓也出土了一对金耳坠,整个由一根细丝缠绕的轴杆垂挂着六七个铃之类的小饰件构成。挂链双丝套扣工艺尤为考究,其与可随轴转动的小饰件互相闪动,充分调动着金光的折射。据相关学者研究,此一墓葬群大致为公元5世纪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期间的文化遗存,历史上的政治原因造成当地居民和南迁鲜卑人群杂居与融合[20]。因此,此耳饰也带有一些鲜卑风格,和拧丝(扭环)坠叶穿珠式耳坠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因平城曾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其风格或也受到西亚影响,和河北定县北魏石函出土的波斯风格金耳坠也有相似之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一对金耳坠,考古报告中称其或为西北少数民族的耳饰--“金”,但根据文献推测,耳应该为环形,故笔者在此认为如其确是耳饰的话,定名为金耳坠比较合适[21]。
    在新疆地区墓葬中出土的耳饰,虽没有繁杂的坠饰,但嵌有各色宝石,形制颇为独特。如新疆吐鲁番市交河沟西一号墓地一号墓出土有一金镶绿松石耳饰,其造型为牛头形金质框架,内镶嵌绿松石和白色石,背面焊接一弯曲状的细钩,用于佩戴,反映出古代吐鲁番地区与东、西方以及北方游牧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与渗透,其表现手法在西方斯基泰文化与北方鄂尔多斯文化的动物纹饰品中,均可寻觅到类似的形式[22]。另外,在新疆巴州尉犁县营盘古墓地二二号墓出土的银嵌宝耳饰,从其工艺及墓葬中其他出土文物综合分析来看,带有综合本地区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及西亚、西欧等外来文化的特色[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