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3)
四、端午节饮食礼俗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节日。早在先秦时,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如《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注: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佚文二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注: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司马贞《索隐》。)。所以后世端午节要进行一系列的辟邪、祛疫的活动,这说明构成端午节的一些事象及因子,在先秦时就已存在。 汉代至魏晋是端午节初步形成的阶段,而南北朝至隋唐则是端午节定型化、成熟化的阶段,因为端午节中的许多风俗事象,特别是饮食风俗,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相传粽子始于汉代,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可见,最早的粽子是用楝叶包裹的。 后来,人们又改用菰叶来包粽子,晋人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云:“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齐民要术》中又引《风土记》注云:“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荆楚岁时记》亦云:“夏至节日,食粽。”其注云:“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此外,《尔雅翼》卷一“伾”字注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云:“其菰叶,荆楚俗以夏至日用裹粘米煮烂,二节日所尚,一名粽,一名角黍。” 从以上这些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在南北朝时,粽子的名称已逐渐代替了角黍,其制作原料也由黍米改为主要用大米了,而且粽子也成为夏至和端午两个节日的节令食品。 事实上,所谓用竹筒贮米和包裹“粽子”,原是南方稻作民族制作主食的两种古老方法,制筒粽的方法是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注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制粽子的方法是以楝树叶或菰叶包裹粘米,用线缚紧,投水中煮烂,然后取出剥食。这两种制作主食的方法至今仍为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所沿袭。 竹筒贮米和粽子均是上古南方民族的日常食物,本无特殊的纪念意义,后来,在魏晋南北朝传承过程中,人们又将吃粽子与祭屈原联系了起来,这样,后世围绕着粽子这一食品,便衍生了一系列有关的食俗与禁忌,粽子包裹的花样及品种也越来越多,如在唐朝较有名气的粽子就有“百索粽子”、“庾家粽子”、“九子粽”等,其中,“九子粽”为御宴之物,它是将九个粽子用彩线扎在一起,唐玄宗曾有诗赞美它,“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先。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注: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 汉唐时端午节除了食粽子外,还要饮菖蒲酒和雄黄酒。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泉流旁的一种名贵药材,具有开窍、祛痰、理气、活血、散风和去湿等功用。饮菖蒲酒起源较早,《荆楚岁时记》云:“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其酒味芳香爽口,疗效显著,“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注:李时珍:《本草纲目》。)。到唐代时,端午节便兼饮菖蒲和雄黄酒了。雄黄有毒,具有杀虫解毒的作用,以此配酒,虽然能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但对人体也有很大的毒害,不应内服,所以端午节饮雄黄酒是一种有害的风俗。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端午节饮这两种酒呢?其原因也是在于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饮这些酒可以起到辟邪、除疫的作用。 汉唐时在端午节朝廷和家庭都要分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唐代宫廷端午宴享时,皇帝都要对大臣有所赏赐,以示恩宠,最常赐之物是夏令的粽子。这一天还要举行一些娱乐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就造粉团、粽子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食之。因为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这本是宫中游戏,后来传遍长安,射粉团、食粉团成了端午节的一种风俗。一般民众家庭宴会,除了吃粽子、饮菖蒲酒外,还讲究吃新鲜蔬菜,俗又称“尝新”。 五、中秋节饮食礼俗 在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中,中秋和元旦、端午是三个最大的节日,如果加上正月十五元宵节,共为四大节。 八月十五,秋已过半,是为中秋。中秋的渊源是先秦时的秋祀和拜月习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家家拜祀土地神,久而久之,围绕“秋报”形成了一系列风俗。同时,中国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自然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祭月、拜月之风很盛,这便为中秋节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但是,中秋节成为一个气氛隆重、情感色彩强烈的大节日,却是在南北朝以后,节日的某些习俗形成也比较迟,一般认为,中秋节成为节日,大约始于唐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