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严复与张元济(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黑龙江社会科学》 徐立亭 参加讨论

向皇帝直言救时要政
    严复与张元济在戊戌变法期间,都曾经上书皇帝,力陈救时要政,阐发自己的改革主张,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1898年1月27日至2月4日《国闻报》发表不署名的社论《拟上皇帝书》。这是严复写的长篇政论文章。严复首先指出中国面临着“大势岌岌,不治将亡”的危机局面。“举朝之人无有能力为陛下画一策,出一谋以御侮威敌者”。他为皇帝左右没有能人画策深感痛心。他认为中国的积弱,至今已经达到了极点,究其原因,内治占十分之七,外患占十分之三。中国之所以国势不振,由于不知外情,不求自奋,不争自主之权。因而,中国奋发自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内治不修,积重难返,是国家衰弱的根本原因。中国内治不修的关键在于“法既敝而不知变也。”严复进而强调了中国变法的重要性。他写道:“臣闻天下有万世不变之道,而无百年不变之法。”严复通过中外各国史书的例论,说明变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外国,“因世变化,与时俱新”。他劝皇帝在全国上下争言变法的形势下,当机立断,决心改图。
    严复综合古今谋国救时之道,概括为“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标者,在夫理财、经武、择交、善邻之间;本者,存夫立政、养才、风俗、人心之际。”他对“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进行论证:“势亟,则不能不先事其标;势缓,则可以深维其本。”“治标”与“治本”互相联系,二者不可偏废。
    严复认为要想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必须在竞争中提高国民的智勇素质。他说:“顾富强之盛,必待民之智勇而后可几;而民之智勇,又必待有所争竞磨砻而后日进,此又不易之理也。”他明确地指出,在外敌入侵的新形势下,继续用过去的办法治国是不行的,必须起用与古初不同的人才,“策外交而辅内理”。他强调指出“求财非难,而理财为难;求才非难,而知才实难”。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严复主张变法,但是看到变法的难度很大。他提出变法不仅要增新,而且要除旧,补泻兼施。他说:为政之道,“除旧布新,相因为用”。这个认识充满了辩证观点,符合实际,要比同时代的朝野志士高明得多。当年不少维新志士侧重“布新”,忽视“除旧”,导致变法失败。
    严复主张“治标”急须实行三项措施。第一“联各国之欢”。即在外交政策方面做些调整。严复认为国际形势是变幻莫测的,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外交政策,联络各国,可以消除亡国之祸。他把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一人身上,显然是个幻想。第二,“结百姓之心”。即了解民情,爱护民众,利用民心抗抵侵略者。他认为善结人心为自古立国之道。恢复中国民众的凝聚力,不是以花言巧语能够取得的。严复论述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关系,却没有认识到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群众根本对立的关系,是不可能得到民心的。第三,“破把持之局”。即对顽固守旧的官吏阻碍变法,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斗争。严复特别强调抑制“侥幸之门”,就是要限制乘国家破格用人之机,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混进政府当官的“小人”。“小人宁坐观其国之危亡,不以易其身一朝之富贵”。同时要对付貌似“君子”的守旧势力。严复从中国历史上变法改制的经验中吸取营养,规劝光绪皇帝提高警惕。由于变法使一些人失掉私利,因此要受到阻碍。他希望皇帝实行变法的时候注意用人得当,“则慎勿为私利者之所把持。”这是严复有政治远见的表现。
    严复在《拟上皇帝书》中仅仅提出变法以前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还有关于改革具体内容的四点意见则没有正式公布于众。同年3月20日,他的好友吴汝纶写信称赞《拟上皇帝书》说:“前读尊拟万言书,以为王荆公上仁宗书后,仅见斯文而已。虽苏子瞻尚当放出一头地,况余子耶?况今时粗士耶?独其词未终,不无遗憾。务求赓续成之,寄示全璧。虽时不能听,要不宜惩羹吹齑,中作而辍。篇中词意,往复深婉,而所言皆确能正倾救败之策,非耳食诸公胸臆所有。”严复将改革四点意见写信寄给了吴汝纶,大约为澄清吏制,发展经济,废除科举,提倡西学之类内容。8月23日,吴汝纶致书严复称:“所示四事,皆救时要政。国势险夷,万法坐敝,条举件论,不可一二尽。”(注:严复:《拟上皇帝书》,《严复集》,1561~1562页。)他以久经官场的目光注视晚清社会腐败已达极点,不是办几件事就可以扭转乾坤的。
    光绪皇帝在9月14日召见严复时,让他将万言书缮写进呈。由于不久发生政变,万言书未能送到皇帝手中。大学士王文韶担心严复受到牵连,“密示意先生离京,即日返津。”(注:王遽常:《严几道年谱》,48页。)严复写了《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临河呜犊叹,莫遣寸心灰。”(注:严复:《戊戌八月感事》,《严复集》,414页。)他歌颂维新志士,表示继续奋斗。
    张元济在“百日维新”期间上了两份奏折。1898年9月5日,他上奏皇帝极力倡导“设议政局以总变法之事。”他认为变法自强,挽救危亡,必须“正本清源”、“痛除本病”、“握要以图”。他强调抓根本,抓要害,抓重点。他系统地提出总纲五条,细目四十条。(一)“设议政局以总变法之事”。仿照西方国家将“行政”与“议政”分立,先于内廷设一议政局,简派年富力强,通达时务,奋发有为的人充局员,核议臣工士民条陈,请旨施行。他力图以维新派代替顽固派旧官僚,建立一个推行新政的核心机构。(二)“融满汉之见”。他建议皇帝发一诏旨,切责满汉诸臣,不宜各分畛域。内地满蒙各旗,统宜编入民籍,归地方官管辖。允许旗汉互通婚姻。取消出外经商之禁,任旗民自谋衣食。各衙门堂官有满汉并列者只留一人,任人唯贤。这是消除清朝入关以来的满族特权地位,建立民族平等社会关系的重要改革。(三)“通上下之情”。他提出皇帝随时亲临京师各衙门及各学堂考察新政,并巡幸各省,游历外洋。允许士民言事,直达御前。每年调地方官员来京召见,既可察其才能,亦借以了解民间疾苦。另将全国新报各备一份,逐日进呈御览。张元济希望皇帝决策建立在熟悉国情民情基础上。(四)“定用人之格”。他认为“人才自在不善用之,故有才如无才耳。”他指出当代的各级官吏都是一些“殃民蠹国之徒”。皇帝如果全部裁撤,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他主张新政衙门应该选拔“其才可用者”当差;重新整顿机构,精减人员,专司一事,不得兼职;重定赏罚章程,阻挠新政者治罪;特旨录用“愿行新政之人”;永远停止卖官鬻爵;废科举,设学堂;整顿地方官制等等。他强调澄清吏制,把那些腐败分子从政府机关清理出去,提拔一些有能力、有才学、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五)“善理财之策”。指出清政府任用管理财务的人是不得力的。“以今之人理今之财,自私自利之不遑,岂能于公家有所裨益。”他提议彻底清查户部及各省财务账目,然后通盘筹算,详议办法。公布十年间政府财政收支情况。京师设局铸造货币,重定币制颁布全国。他认为“此事为国家命脉所系,不可目为琐屑而忽之也。”他主张国家经济发展要重商权。“今日为商战世界。中国向有贵农贱商之说,故无商学。无商学故无不败。”既然京师已经设立工农商总局,应该扫除官气,实力保护商务,尽快制定《商律》。“如此而商务不旺者,未之有也。”(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42页。)张元济希望通过变法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898年9月18日,在戊戌政变发生前三天,张元济再次上奏光绪皇帝,“亟宜慎选贤能”。他强调新政衙门用人要慎重。他指出京师设立矿路农工商总局,为各行省的表率,必须选拔“才识卓著者”任职,“无知识者,断不任令滥竽充数。”他听人说各衙门裁减的人员充补其缺,感到不胜骇异。他认为这样做有害于新政。建议用人须经严格审查,“切实保荐素习矿路农工商学之人送部引见,候旨派充。”(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95页。)选拔年力精壮,勤慎趋公者,才有利于新政的开展。
    当时,张元济为刑部主事兼充总理衙门章京,又在矿路局当差。他请求设在总署内的矿路局将来另设衙署,断难兼顾,必当辞退。然而,事隔数日,戊戌政变发生了。10月8日,刑部主事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注:朱寿明:《光绪朝东华录》(四),4220页。)。10月11日,他致书汪康年:“弟事已定,即日南下,约重阳后可在沪相见。”(注:张元济:《致汪康年书》,《汪康年师友书札》三,1739页。)据孙宝瑄《忘山庐日记》11月13日记载:“张菊生至自津,旅中虹桥”。(注:孙宝瑄:《忘山庐日记》,273页。)这一天,张元济到了上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