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结语 中华民国史研究撰述中的称谓使用,不单纯是一个语汇使用问题,它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外壳,语汇承载着概念范畴,对同一对象用不同的称谓方法,反映了研究者的不同思想观点和研究水平,故而称谓的讲求不可等闲视之。称谓语汇的规范化统一是民国史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民国史撰述中过去存在一些称谓不科学不规范的情况,这是民国史学科创建初期难以避免的现象。其所以如此,有社会历史政治的因素,如国共两党斗争遗留的影响,有过去中共党史革命史框架体系的影响(过去“中国现代史”实际上是中共党史革命史的扩大,而中华民国史初创也与这些框架有血缘联系);当然,这与部分作者对划清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研究与宣传的区别,包括在语汇使用方面不够准确有关。 民国史学术研究的水平决定了称谓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而称谓语汇的不科学也制约了民国史学术水平的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纠正民国史撰述中的不当称谓,力求称谓语汇的规范统一,也是民国史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增强民国史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一环,对于推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也是十分有益的。 注释: ①二文载《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1993年第3期。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第一卷第288页。 ③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36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