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哲学史》 王博 参加讨论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中,被整理者题名为《唐虞之道》的一篇共包括29只简,竹简的形制和书体都与题为《忠信之道》的另一篇相同,所以可以肯定二篇之间应该有较密切的关系,以下,拟就《唐虞之道》中的几个小问题提出来讨论。
    一、《唐虞之道》与《尚书·尧典》
    郭店竹简与“六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六德》与《语丛一》中都曾提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表明“六经”作为一个整体至少在此时已经存在。除了象《五行》、《缁衣》、《成之闻之》等篇直接称引《诗》、《书》以外,有些篇章虽未提及经典的名字,但其讨论的内容仍与经典有关。就《唐虞之道》来说,它与《尚书·尧典》的关系密切,可以看作是对《尧典》的解释和发挥。
    《唐虞之道》集中地谈到了禅让的问题,其云:“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并以此为中心发挥尊贤上德、利天下而弗利的思想。众所周知,禅让的观念是战国时期儒家与墨家共有的想法。墨家的此类主张见于《墨子·尚贤》三篇,儒家的则见于《孟子·万章下》,该篇引孔子的话说:“唐虞禅”。而他们所依据的材料主要就是《尧典》。我们知道,儒家和墨家尽管在很多方面是截然对立的,但在称引《诗》《书》这一点上,却有共同之处。应该注意的是,尧舜禅让的说法最早是本于《尚书》的。《尧典》曾详细地描述了尧选拔、考验舜,并让天子位与之的过程,正是这里的记载,才演绎出了后来儒家与墨家尊贤与禅让的主题。
    《唐虞之道》中还提及了与舜有关的一些事迹,这些基本上也都见于《尧典》。如该篇提到的“上事天”、“下事地”、“时事山川”、“亲事祖庙”等当本于《尧典》中如下文字:
    “正月上日,舜终于文祖。在瑞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烟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东巡守……南巡守……西巡守……朔巡守……归,格于艺祖。用特。”“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咎采内用五刑,出弋兵革”之说法,也可以在《尧典》中找到对应的文字:
    “禹,汝平水土……汝后稷播时百谷……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女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益,女作朕虞。”
    其中,后稷播时百谷即治土,益为虞,负责上下草木鸟兽之事,与火有关,故云“益治火”。另外,舜“事父至孝”的说法亦本于《尧典》:
    “(舜)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蒸蒸,治不格奸。”由此可见,《唐虞之道》与《尧典》的关系确实是非常密切的。
    二、《唐虞之道》与《管子·戒篇》
    《唐虞之道》是一篇久已失传的文献,如果不是这次郭店的发现,恐怕我们始终无法知道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把它与现存文献仔细对照,我们发现《唐虞之道》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方面,《管子·戒篇》最值得注意。该篇有如下的一段:
    “仁从中出,义从外作。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如此而后可以为天下王。”
    其中“仁从中出,义从外作”的观念与郭店竹简《六德》及《语丛》有关。后面的文字与《唐虞之道》则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为了清楚起见,我们以对照的方式来列出其间相似的内容:
    《唐虞之道》《管子·戒篇》
    尧舜之王,利天下而不利也……利仁故不以天下为利。
    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义故不以天下为名。
    极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
    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 仁故不代王,义故七
    臣也甚忠……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致政。
    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
    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
    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 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
    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效而化乎道。
    夫古者舜处于草茅之中而不忧,登是故身在草茅之中,
    为天子而不骄。外草茅之中而不忧,知 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
    命也;登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无骄色。
    依照胡家聪先生的看法,《管子·戒篇》的形式虽然都采取管子与桓公对话的方式,但其内容是非常驳杂的,通篇由五个段落拼凑组成,彼此间无内在联系。(注: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78页。)我们上引的文字属于第二个段落。 从思想上来说,这一段很显然具有儒道融合、以道为主的色彩,详细的讨论请参见胡家聪的著作。从《戒篇》的这些性质来看,它应该是袭用了《唐虞之道》,而不是相反。
    《戒篇》的写作年代,罗根泽先生在《管子探源》中认为是战国末期,胡家聪在上引文中对此表示了怀疑,可能是以之为更早,《唐虞之道》的写作下限是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即公元前300年左右。 至于其上限,也不会太早。该篇中曾使用了“性命”一词,此词在战国中期以后才大量出现在文献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