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 在先秦诸子中,喜欢谈论尧舜,引经据典的,主要是儒家和墨家。谈论禅让的,也主要是儒家和墨家。固此,谈论《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应该不出这两家的范围。墨家关于禅让的说法,见于《墨子》的《尚贤》诸篇。如《尚贤上》说: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墨家对禅让的推崇主要是为了宣传其列德与尚贤的主张。儒家关于禅让的说法见于《论语》、《孟子》和《礼记》等书中。《论语·尧曰》有尧命舜、舜命禹的说法,《孟子·万章上》称: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这里引用的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说,唐虞时实行的是禅让的制度,而夏殷周三代时实行的则是父终子继的制度,二者形式虽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这个实质就是都符合天意,符合民心。《礼记·礼器》中有如下的话: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按照这里的说法,儒家认为,在历史上存在两种政权转移的方式,一种是禅让,如尧授舜,舜授禹;另一种是征伐,如汤放桀,武王伐纣。二者之间并无高低好坏的区别,完全是由于时势不同,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它们都是合于礼的。 从《唐虞之道》关于禅让的说法来看,确有与墨家相同之处。如其云“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就与墨家列德与尚贤的主张一样。但我们应该注意,列德与尚贤同样也与儒家思想并不矛盾,另外,《唐虞之道》的一些说法与墨家的基本主张是矛盾的,这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养生的态度。在《唐虞之道》中,天子禅让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耳目聪明衰,故需要退而养其生。而墨家理想的圣王形象,应该象大禹一样,以自苦为极。这里丝毫容不下养生的观念。二是对命的看法。《唐虞之道》中提到了命,并以舜为知命之人。很显然,该篇对命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而众所周知,墨家是否认命的存在的。因此,从这几点分析,《唐虞之道》应该还是儒家学派的作品。当然,儒家内部的情形也是非常复杂的。更严格他说,它只是儒家中某一派别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