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章权才 参加讨论

四、义理之学的复兴与胡瑗、孙复、石介的经学
    在治学形态上,经学有义理之学,也有训诂之学。近二千年来经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义理之学与训诂之学相互斗争而又相互渗透的历史。
    义理之学比训诂之学来得古老。自孔子删定六经、创立儒家开始,就非常重视义理之学。比如,孔子删《诗》的原则是“取可施于礼义”。孔子修《春秋》,也是突出“义”,他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六艺删修而成后,人们对六艺的社会功能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易》著天地阴阳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从经学发展史的角度考察,经学中的义理之学,其发展经历过四个高潮:一是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家,阐发经学中的义理,提高儒家经典的价值,使儒学摇身一变,变为经学。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经学家,阐发《易经》中的义理,一纠东汉以来训诂之学的流弊,使经学从理论上再次得到升华。三是两宋时期,以程朱为代表的经学家,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方面挖掘传统经学的理论,另方面又吸收佛学中的理论营养,使经学变为理学。四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经学家,着眼于维新变法,再次挖掘传统经学的意蕴,使义理之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有的学者把经学中的义理之学,说成是魏晋以后,甚至说成是两宋以后才有的事,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变革儒学是宋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变革儒学是以复兴义理之学为先导,为着眼点的。两宋义理之学的复兴,存在两个相互衔接的历史阶段:一是北宋初期的准备阶段;一是北宋中期以后的理论建树阶段。
    北宋初期的经学,是以守旧为其特征的。所谓“守旧”,就是守唐代官学之旧,就是守唐代《五经正义》、《九经正义》之旧。学者的治学与朝廷的明经取士,都存在着守旧的明显特征。但守旧并不是一成不变。事实是,在守旧的掩盖下,存在着立新思潮的逐步涌动。宋初经学中的官学,以经学家邢昺、孙奭为代表。他们的经学无疑具有二重色彩。他们都是由汉学而宋学发展的“转关”人物。邢昺、孙奭后,这种学术转折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训诂之学进一步衰微,而义理之学则强化了发展势头。其代表人物就是“宋初三先生”,也就是胡瑗、孙复、石介三位经学家。
    胡瑗(993-1095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他的经学著作, 有《春秋要义》三十卷、《春秋口义》五卷、《中庸义》一卷、《洪范口义》二卷、《尚书全解》二十八卷。其中《尚书全解》,《宋史·艺文志》有载录,但朱熹认为是伪作,可以存疑。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晋州平阴人。他的经学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三卷、《易说》六十四篇。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号徂徕,兖州奉符人。他的经学著作,有《易解》五卷、《易口义》十卷。
    黄宗羲《宋元学案·泰山学案》有个说法:“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这段话表达了明清时期许多学者们对宋初三先生学术地位的评判。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先行者,他们实开了宋代理学的先河,这种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宋初三先生都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史载,胡瑗“家贫无以自给”,青年往泰山求学时,“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景祐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荐瑗,白衣对崇政殿。”(注:《宋史·儒林传》。)孙复家亦“贫贱”(注:《宋史·儒林传》。)。石介更贫,“妻子几冻馁”。由于三个人都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处世态度敢说敢为,比如石介,史称他“笃学有志向,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又称他“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注:《宋史·儒林传》。)反映在经学上,也相互形成了反传统、反守旧的经学色彩。
    宋初三先生的经学各具特色,深浅有别,立意也不尽相同,如《宋史·儒林传》就谈到胡瑗“治经”不如孙复的问题。但是,三先生在如下四个问题上是一致或雷同的:
    第一,宋初三先生都重视和褒扬经学中的义理之学。朱熹说:“安定胡先生只据他所知,说得义理平正明白,无一些玄妙。”(注: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这主要是就胡瑗的《易》学说的。胡瑗有《易学口义》十二卷,今存《四库全书》中。陈振孙评价说:胡瑗的《易》学继承了王弼以来以义理说《易》的传统,对象数之学进行了一次大扫除。这个评价是公允的。《宋史》本传说,孙复的经学,“其讲说多异先儒”。又说,孙复的《尊王发微》十二篇,“大约本于陆淳,而增新意。”可见孙复的经学,有个标新立异的问题。“新”在哪里?新在义理,用义理说经,从而开辟了经学的新局面。《尊王发微》是《春秋》之学中的典型的义理之学。他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提出了孔子作《春秋》,实为“无王”而作的问题,这就很有新意。这个新意,很得欧阳修、朱熹等人的肯定。欧阳修说:“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在《睢阳子集》中,孙复说了一段话:“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孙复反对“专守”,主张独创,主张有所作为,主张进一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蕃篱,进一步阐明经学的义理。这些说教,旨意分明,铿锵有力,昭示着传统经学中新的一代学风行将开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