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日近代化之初的两种对外开放观(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经济评论》 严清华 参加讨论

两种对外开放观的内容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最先对“中体西用”思想有所表述的是冯桂芬。他于1861年著《校邠庐抗议》,在其中的《采西学议》一篇中提出了采习西学,以求自强的主张。他指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这种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西国富强之术的论点,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最初表述。
    之后,许多洋务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都述及这一思想,如左宗棠即说:“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逾。”④李鸿章也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⑤。“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顾经国之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⑥。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⑦薛福成说:“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⑧邵作舟说:“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迥然出万国之上”⑨,“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臣知纲纪法度之美,为泰西之所怀畏,而师资者必中国也。”⑩康有为说:“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11)
    除以上各说之外,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的是孙家鼐。他于1896年在一个奏折中指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12)
    真正对“中体西用”思想作出理论概括和系统阐述的是洋务派后期首领张之洞。他于1898年著《劝学篇》,指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他在《设学》一篇中说:“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他解释体用关系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13)
    从以上论述来看,“中体西用”思想主要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中西二学相需并举,不可或缺。左宗棠强调了中西二学的并存性,认为二者虽有“虚”,“实”之分,但“各是其是,两不相逾”。李鸿章强调中西二学的互补性,认为中国既有远远高出西人之处,也有不及西人之处。康有为看到了中西二学的相互依存性和科学技术的普遍适应性,认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主张“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张之洞提出二者“不可偏废”。都强调了中西二学的不可缺少性。
    2.中学为体,应置于根本的位置。“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是内在的、根本的;“用”指作用,是体的外在表现。洋务思潮的代表者大都强调“中学”应置于“体”的位置。他们所说的“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它不仅包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等传统的纲常伦理道德,以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典章文物等传统文化,而且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所谓“文武制度”。他们认为这些中国固有的东西必须作为根本予以坚持。
    3.西学为用,不能使之凌驾于中学之上。所谓西学或新学,既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成果“泰西之器”、科学技术“西艺”、自然科学“器数之学”等物质技术方面的内容,也包括“西法”、“西政”、“富强之术”等与政治、经济、军事有关的内容。在他们看来,这种西学只是“末”学,只能置于为“辅”的地位。
    4.中西二学的功用与实质,从国家角度看,一在“郅治保邦”,“固其根柢”,即坚持中国原有的基本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一在取长补短,革除弊端,以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成果、技艺方法、学术政教等来为巩固中国的封建统治服务。从个人角度讲,一在“治心身”即通过“内学”陶治人的情操,使其在立场观点、道德修养方面达到理想境界;一在“应世事”即通过“外学”培养人们适应时世、善于变通的能力,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型洋务“通才”。
    (二)“和魂洋才”思想的基本内容
    “和魂洋才”口号的直接表述是“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技术)”。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幕末著名思想家佐久间象山(1811-1864)。他这方面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肯定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强调了解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性。他说:“方今之世,仅知和汉之学识已断然不行,决难总括五大洲以适应大经济之发展。全世界之形势,哥伦布以穷理之力发现新世界,哥白尼发明地动之说,牛顿探明重力引力之理。三大发明以来,万般学术皆得其根基,毫无虚诞之情,悉成其实。故欧美各州面目遂改,以至有蒸气船、磁铁、电报等之创制,实夺造化之工,可愕可怖!”(14)
    2.对比西洋诸国,分析本国差距,对当时日本的不足之处做出概括。他所概括的日本当时不及于西洋之处有四个方面:“其一,游民多,徒耗其财;其二,贸易、理财之道不如外蕃通达;其三,物产之学未精,山泽有遗材;其四,百工之职不知力学、器学,限于人力。”(15)这四个方面已涉及生产、流通、财政、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
    3.主张知己知彼,“以夷之术防夷”。幕末不少思想家都以《孙子兵法》为依据,强调知己知彼的必要性。象山也如此,他说:“当今抵御外寇之急务,莫先于知彼;知彼之法,莫要于尽彼之术。”(16)基于这一认识,他进一步提出了“以夷之术防夷”的主张,他说:“愚意不外以夷之术以防夷。彼有大舰,我亦造大舰;彼有巨炮,我亦造巨炮。”(17)这里所强调的重点乃在军事方面,反映了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最初情形。
    4.明确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口号。象山曾赋汉诗一首,其中有“东洋道德西洋艺”(18)之句,这是他对“和魂洋才”思想所作的最简略的表述。除这一表述之外,他还对“和魂洋才”思想作过一个解释性的说明,叫做:“以汉土圣贤道德仁义之教为经,以西洋艺术诸科之学为纬。”(19)从这一说明来看,他所说的“东洋道德”指的就是汉土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亦即日本的所谓儒学。但是,他所理解的儒学,不是一种僵化守旧的陈腐之学,而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实学。他曾说过:“儒者之学以经世济民为务,学不足以经世济民,非儒也。”(20)所以,他所说的“东洋道德”,确切地说,不仅指的是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而且指的是带有日本特色亦即“日本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不仅是“日本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而且是适应当时经世致用需要亦即适应时代需要的儒家伦理道德。这是他所说的“东洋道德”的基本含义。至于所谓“西洋艺术”,从上已述及的他所肯定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具体内容,以及他所概括的日本不及于西洋的具体内容和他关于“以夷之术防夷”主张中所论及的“夷之术”的具体内容来看,这里的“艺术”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以军事为重点,包括近代自然科学成果以及生产、流通、财政、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所有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以上可见,象山不仅明确提出了“和魂洋才”的观点,而且对其内容作了充分的表述。在当时的日本来说,具有典型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