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洋务时期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曾凡炎 参加讨论

中国铁路创自开平,继之台湾铁路兴起、津沽铁路筑成,于是要求修筑津通(天津--通州)铁路的呼声又起。拟议修筑中的津通铁路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群起反对。守旧派议论沸腾,连篇累牍,矛头再一次指向李鸿章,攻击李鸿章是津通铁路的“主谋”,“是洋人以利啖李鸿章,而李鸿章以利误国家也。”(15)指陈津通铁路危害有三“一曰资敌,二曰扰民,三曰失业。吁请坚决停办。更有甚者,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没有必要学习西方,不必采用机器生产。礼部尚书奎润等奏曰:“中国自强之道,与外洋异。外洋以商务为国本,中国以民生为国本;外洋之自强在经商,中国之自强在爱民;外洋民数少,故用机器,而犹召募华工以补人力之不足,中国民数繁,故不用机器,穷民犹以谋生无路而多出洋之人”(16)。认为铁路有害于风水墓地,火车会惊动祖宗之灵,“多年古墓,棺木朽腐,子孙见祖父之枯骨,能不伤心”(17)。一时之间,朝议哗然,乌烟瘴气,弥漫宫廷。对此,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命“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军机大臣妥议具奏”,以便定夺。海军衙门和军机大臣遵旨会奏,肯定津通铁路的作用是“外助海路之需,内备征兵入卫之用,一举两益,所关非浅”;批评守旧派“不察底蕴,不相匡助,或信道听途说,或竟凭空结撰,连章论列,上渎天听”(18);“惟事关创办,不厌求详”,建议将会奏及廷臣各原奏发交各将军、督抚讨论,“再行详议以闻”。根据这个奏议,1889年2月14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指出“在廷诸臣于海防机要素未究心,语多隔膜;该将军、督抚等身膺疆寄,办理防务,利害躬亲,自必讲求有素”,要求“按切时势,各抒所见,迅速复奏,用备采择。”(19)至此,长达十年(1880-1889)之的铁路问题争论方告结束,白白浪费十年宝贵时间。经过两年时间的集思广益,清政府内部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1891年决定:以李鸿章督办关东铁路(山海关--吉林),张之洞督办芦汉(芦沟桥至汉口)铁路。1893年,关东铁路由滦州境内的林西镇铺轨到山海关。这样,以唐胥铁路为开端,继之津沽铁路,筑成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时人称为“畿辅铁路”。山海关至吉林段、芦汉铁路在甲午战前尚未修筑。
    综观洋务时期铁路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应不应该发展中国近代化交通事业的一场争论,是一场具有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和封建主义愚昧无知的新旧斗争。重温这一时期关于铁路问题争论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
    启示之一:封建守旧势力极端仇视社会进步,反对一切改革之举。守旧派反对学习西方,反对修筑铁路,对新生事物怀有恐惧心理,抱着敌视态度:“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20)这种封建的守旧势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断地在政治、经济和舆论上对铁路事业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正是由于守旧派不遗余力的攻讦、千方百计的阻挠,致使中国的铁路迟迟不能开办,严重地阻碍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延缓了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启示之二:“铁路为富强要图”,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铁路是一个国家的交通命脉,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是国家富强的象征。试翻世界近代历史,欧美两洲在“四五十年间,各国所以日臻富强而莫与敌者,以其有轮船通海道,有铁路以便陆行也”;英国之所以雄长欧洲,由于航运和铁路;“即如日本,以区区小国,在其境内营造铁路,自谓师西洋长技,辄有藐视中国之心……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2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修筑铁路,发展近代化的交通事业,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1877-1893年的16年间,由洋务派主持修筑的铁路共计364公里(其中唐胥铁路11公里,台湾铁路77公里、关东铁路276公里),中国铁路从无到有,应该说其成就是斐然可观的,尽管为数甚少,仍不失为一大壮举,从推进中国铁路近代化的角度看,洋务派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19)(21)均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六册。
    (20)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洋务运动》,第1册,第30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