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金文“生称谥”新解(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杜勇 参加讨论


    前面说西周王号应为死谥而非生称,以消极论证居多,总嫌力度不够。现在,我们不妨再使用金文中难得的积极证据来说明西周已行谥法的问题。兹列举以下四例。
    (一)子议父谥例。班簋铭末有这样一段话:“班非敢觅,唯作邵(昭)考爽益(谥)曰大政。”铭中的“益”字,诸家均隶定为“谥”,但释义各有不同。一种意见以郭沫若为代表,谓“谥,号也。言班非敢有所希冀,谨作昭考之祭器,名之曰大政。”(注: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6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22页。 )此说以谥为号(确切地说是名号)虽亦可通,但要说“大政”这个名号属于毛班为其昭考所作的一个祭器,似显牵强。因为祭器之名,有鼎有簋,曰鬲曰甗,不一而足,却从未见过有名为“大政”的这种祭器。循名责实,也无从知道“大政”是一种什么样的祭器。郭氏不愿意把“谥”与“行之迹”的谥号联系起来,自然与其坚主时王生称说有关。另一种意见以唐兰为代表,他说:“班不敢隐藏,这做昭考明谥,称为‘大政’。”“这是毛伯班为毛公加的谥。”(注: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第348、354页。)以“大政”作为毛班之父的谥号,我以为与铭文记述的内容是十分契合的。从文义上来说,所谓“大政”当意味着死者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业绩可述,始堪此称。铭文中的毛公代替虢城公的职务,屏卫周室,成为四方的表率,尤其在“三年靖东国”的战争中,“广成厥功”,被子辈视为型范而备受尊崇。可见毛班要求以“大政”作为毛公的谥号,的确名副其实。这是文献中习见的一种二字谥。班簋作于穆王时,铭中加谥的毛公为毛国之君。可见西周中期已有姬姓诸侯死后制谥之事。
    (二)名、谥俱见例。在西周金文中,偶有同一人物生时之名与死后之称均可知见的事例,这对我们考察西周有无谥法很有帮助。1974年陕西扶风强家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师臾钟、即簋、师鼎与传世的师望鼎等为虢氏家族几代人先后铸作(注:吴镇烽、雒忠如:《陕西扶风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第8期。), 所涉人物的生前之名与死后之称多有不同。兹引有关铭文即知:
    (三)夫妇同谥例。五年琱 生簋铭中召伯虎称“我考我母令”,六年琱生簋召伯虎却云:“亦我考幽伯幽姜令”,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召伯虎在后一铭中称父母为“幽伯幽姜”,这里的“幽”字不会是名或字,因为夫妇名或字相同的机会不多;而且也不可能是国族名,因为召伯虎的父亲其国族名亦应称“召”。这种现象恐怕只有用妻从夫谥的古礼来解释才比较适宜,且依上文“幽叔”例,幽为谥字,则此“幽伯幽姜”必为谥号无疑。“召伯”死而谥幽,则其妻为姜姓之女,自可从其夫谥称为“幽姜”。如果“幽姜”当时也已故去,以此相称自然合宜;即便当时“幽姜”依然在世,也可以夫谥为号,此与春秋时晋怀公死,其妻称“怀嬴”为例正同。它如梁其簋称“皇考惠仲、皇母惠”,颂鼎称“皇考恭叔、皇母恭姒”,师趛鼎称“文考圣公、文母圣姬”(注: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4·10·3,中华书局,1983年。)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注:笔者按:周代妇女除普遍以夫谥为谥外,也有不与夫同谥的,如鲁桓公夫人为文姜,鲁庄公夫人为哀姜,金文如蔡姞簋云“尹叔用妥多福于皇考德尹惠姬”,均其例。)。以上数器多为西周晚期物,表明此时妻从夫谥已相当流行。
    (四)异姓诸侯有谥例。乖伯簋有云:“用作朕皇考武乖几王”;录伯簋亦云:“用作朕皇考釐王宝簋”。西周时期非姬姓国之诸侯在其境内亦可称王,乖伯称其父为“武乖几王”,录伯称其父曰“釐王”,均为其证。关于乖伯簋中“武乖几王”前三字的含义,杨树达认为是“以三字为谥,犹卫之叡圣武公,齐之武灵公也。父谥曰乖,而乖伯以乖为族,隐公八年《左氏传》所谓为谥因以为族者,有如春秋时宋之戴氏桓氏矣。”(注: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75-76页。)其说可从。而录伯簋中“釐王”之“釐”后世多为谥字,当与乖伯簋同例,亦为谥号。此二器为穆共时物,表明到西周中期一些非姬姓国之诸侯,亦仿周礼,死后以谥号易名。
    以上事例为西周已行谥法提供了积极的证据,也间接支持了西周王号为死谥的结论。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西周已行谥法,但它还只是处在初创阶段,因而具有一些不同于后世的特点。
    第一,西周谥法的行用,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扩展过程。先是自文王以来,周天子一直有谥,所谓文、武、成、康诸王号均可作如是观。而当时的王室重臣或诸侯卿大夫却鲜见有其谥号。如在小臣单觯中“周公赐小臣单贝十朋”,禽簋称“周公谋”,周公是生称,而邢侯簋称“作周公彝”,沈子也簋称“作裸于周公宗”,表明周公旦无谥,死后亦称周公。《国语·周语上》有“周文公之《颂》。”韦注:“文公,周公旦之谥也。”前此郑玄也说:“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公”(注:《诗谱·周南、召南谱》。),均属附会。 又如鲁侯鬲,据陈梦家研究为鲁炀公熙所作祭享伯禽之器,铭称“文考鲁公”乃指鲁公伯禽(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是知伯禽无谥。这种情况在周初并不鲜见。 但自西周中期穆王开始,诸侯、卿大夫死后制谥的情况就逐渐多起来了。前举毛班为其父制谥曰“大政”,虢季家族中师谥宫公、师望谥幽叔、即谥德叔,均为其证。不过,尽管西周中后期谥风日炽,也远未达到春秋时期那样普遍的程度,故金文所记作器者,称其父祖谥号者仍不多见。
    第二,西周谥法的行用,与贵族爵称的关系并不紧密。《礼记·郊特性》云:“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这是说谥法与爵位有关,有爵当有谥,无爵则无谥。所以有学者说:“谥是周代大夫以上贵族有爵者死后命名的一种称号”(注:杨希枚:《论周初诸王之生称谥》,《殷都学刊》1988年第3期。)。 班簋铭云:“王令毛伯更虢城(成)公服”,这位虢公的官位既由毛伯承继,此时应不在人世,故可称其谥号曰虢成公,与春秋时称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同例,表明谥与爵称是相依相伴的。只是西周谥法初创,有无爵称并不成为制谥的必要前提。此外,还有以字为谥者, 如前举虢季易父即是,并有称伯走父、叔硕父、叔猒父等。凡此表明西周作为谥法初创阶段,尚未形成固定的规则,所谓谥法与爵称的统一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西周谥法的行用,初为追美先人的讳称,后来渐寓善恶褒贬于其中,更增加了它的政治含量。周初文、武、成、康以美谥成份居多,其后昭、穆二王或为平谥,晚期厉、宣、幽等谥号,善恶褒贬已明寓其中了。童书业曾归纳西周、春秋史事说:“谥为幽者,盖非令主,且不得其死。周幽王见杀于犬戎而王其国,鲁幽公被杀,郑幽公为韩人所杀,晋幽公淫妇人为盗所杀,楚幽王时楚大乱,曹幽伯被杀,赵幽缪王亡国。谥为‘厉’者,皆有昏德或不终者,周厉王放于彘,齐厉公暴虐见杀,宋厉公杀君自立,晋厉公被杀,秦厉公时国亦不宁,郑厉公见逐,陈厉公淫乱见杀。”(注: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附录《周代谥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种情况有如郑樵所说:“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成周之法,初无恶谥,谥之有恶者,后人之所立也。”(注:《通志·谥略·序论》。)当谥号一旦寓有善恶褒贬之意,就不仅仅是为了以谥易名,以讳事神,而是真正与被谥者的行状联系起来了,也更符合“谥者,行之迹也”(注:《逸周书·谥法解》。),“死者以行为谥”(注:《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的制谥原则,赋予了谥法在规范统治者政治行为方面的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