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大事记讲义》初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暨南学报:哲社版》 张其凡 参加讨论

四、《大事记讲义》的思想倾向
    《大事记讲义》卷1的三篇“序论”, 集中反映了吕中的治国思想。在正文大事的“讲义”中,则分别反映了吕中的治国思想。将二者合起来看,我们即可窥知吕中的思想倾向。
    吕中说:“国之修短,当观其治体;治乱,当观其制度;强弱,当观其国势”。故作《治体论》、《制度论》、《国势论》三篇冠于书首。
    在《治体论》中,吕中说,得天下要靠三者:“民心”、“军心”、“士大夫之心”,为天下患者有四:“外戚”、“宦官”、“藩镇”、“权臣”,因此,“宽”当施于前者,“严”当用于后四者,如此谈论“宽”、“严”,其说似是而非。他认为,“宽者,仁意浃洽之谓,严者,纪纲整肃之谓,仁意之与纪纲二者并行而不相离,则不待立宽严之的而治体固已定矣。”他说,宋朝治体之所以远过于汉、唐,“盖其仁意常浑然于纪纲整肃之中,而纪纲常粲然于仁意流行之地”。
    在《制度论》中,吕中认为:“善革弊者,非必尽变前人之法,不过修举其大纲,而节目随之。不善革弊者,必尽变前人之法,往往纖(chèn)悉于其小而阔略于其大”。他将宋太祖推崇为前者,而以王安石为后者:“国初继唐末五代之后,此正制作之一机。而我太祖创法立制,不务名而务实,不变其法而变其意,一转移之间,事体顿异矣。”“熙丰大臣所谓不务革其弊而欲变其法者也。”“国初继唐末五代之后而且不尽变其法,熙宁继嘉祐、治平之后,乃欲尽变其法,何其思虑之不详辨耶?盖我艺祖之法,则修举其大纲而阔略其节目者也;安石之法,则纖(chèn)悉于节目而阔略其大纲者也。至元祐时,又欲尽变熙丰之法矣。熙丰之变则在所当变,而必欲尽变之,则又过矣。”“国初惟不尽变前代之法而惟变其意,所以为一代凭借扶持之地。熙丰惟欲尽变祖宗之法,元祐惟欲尽变熙丰之法,所以激而为绍圣以后之纷纭。”吕中对北宋政治演变进程的上述论述,无疑是有一定启迪意义的。
    在《国势论》中,吕中承认,宋朝的国势不若汉唐,其缘由是:“盖我朝北不得幽蓟,则河北不可都。西不得灵夏,则关中不可都。不得已而都汴梁之地,恃兵以为强,通漕以为利。此国势之弱一也。诸镇皆束手请命,归老宿卫,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郡县太轻而委琐不足恃,兵财尽关于上而迟重不易举。此国势之弱二也。以科举程度而取士,以铨选资格而任官。将帅知畏法而已,不敢法外以立功。士大夫知守法而已,不敢法外以荐士。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拂膺,此古今儒者之所同病。而以朱墨为法,以议论为政,又本朝规模所独病。此国势之弱三也。故其始也,虽足以乩天下之异志,终也,不足以弭夷狄嫚侮之骄心。”他又说:“庆历以前,在外之国势似弱,而在内之国势实强,熙宁以后,在外之国势似强,而在内之国势已弱。”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王安石进用小人,“故治体以坏,制度以变,国势以衰”。
    从这三篇序论可以看出,吕中主张,治国须仁意与纪纲并行,革去弊政宜度其意而不变其法,而国势之强弱则主要在于君子小人之进退。从序论与子目可以看得很清楚,吕中对于王安石及其变法是深恶痛绝的,认其为北宋灭亡之祸始。
    在子目中,吕中立有“周廉溪之学”,“邵康节之学”,“张横渠之学”,“崇道学之臣”,“二程之学”等题,推崇理学之情,跃然纸上。刘实甫在序中即说:
    尝拜观艺祖皇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对曰:“道理最大。”此尧舜之问、稷契之对也。我朝所以理学者,其论已兆于此。而国家延续之休所以超轶汉、唐者,徒恃有此义理耳。舍义理而言治,非知者言也。此书之作,其有本乎。
    所谓“有本”,很显然是指吕中服膺理学,以理学思想为指导。刘实甫序中,首引同舍生语,说《大事记讲义》是“止斋、水心之徒以其师讲贯之素,发明我朝圣君贤相之心”,指吕中为陈傅良、叶适之门徒,从序论看,恐不尽然。刘实甫本人说吕中有理学之本,当亦不以同舍生语为然耳。
    五、《大事记讲义》的价值
    《大事记讲义》是南宋的书院讲本,据该书目录之后的案语云:“吕府教授,旧游庠序,惯熟国史,因作监本资治通鉴,摘其切于大纲者,分为门类,集为讲义。场屋中用之,如庖丁解牛,不劳馀刃。昨已刊行,取信于天下学者有年矣。”由此可知,吕中的讲义是用于学校,为应付科举考试的,且有实效,享有多年声誉。
    作为学校中的讲本,《大事记讲义》既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北宋历史的一般看法,同时通过讲授,又能够影响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北宋历史及当代历史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元人编《宋史全文》一书,常引《大事记讲义》之语,大多数引作“吕中曰”,但亦偶引为“《讲义》曰”、“《大事记》曰”。如《宋史全文》卷3 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作“《讲义》曰”,卷4 淳化三年七月乙巳作“《大事记》曰”。《宋史全文》的引用,反映了元人对《大事记讲义》的重视。
    然而,近代以来,对《大事记讲义》一书多有忽略。台湾编《宋史资料萃编》共4辑,至第4辑方选入此书影印出版。而介绍宋代基本史料时,也极少提及此书。这实在令人遗憾。因此,特地对此书进行专门研究,以发掘其价值。本文是开篇之作,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尚希指正。
    在笔者看来,《大事记讲义》一书,至少有三项独特的价值。
    第一,此书可作宋人编的当代史看,可约略了解北宋政治的大概面貌。
    第二,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宋人尤其是南宋人是如何看待北宋历史的。这对今天研究北宋历史,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第三,本书是为应付当时的科场而编,从本书内容可窥知当时科场所询及北宋历史的大致内容。
    要之,《大事记讲义》一书,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史料。此书应当列为宋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之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优先整理、点校、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