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鲁国昭穆制度蠡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 李衡眉 于霞 参加讨论

《周礼·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郑玄注云:“先王之造茔也,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古人之墓葬为什么还要别昭穆呢?笔者认为,这正反映了父子原来分属两个母系氏族的事实,因为当初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一处公共墓地。摩尔根说:“我们正好在刘易斯顿附近的图斯卡罗腊部落特居地发现了一个恰当的例子,这个部落有一个公共的墓地,其中凡是同一氏族的死者都葬在同一行墓地里。……夫妻分葬而且异行;父亲与其子女也不同葬一行;但母亲与其子女、兄弟与姊妹却葬在同一行。这正表明了氏族感情的力量,并表明在有利条件下恢复古代习俗之迅速。”[7][p81]古人墓次的分昭分穆,再一次证明了父子之间的严格界限,并且由于“氏族感情的力量”,使二者死后的灵魂各自回到本氏族中去。从这里可以找到古人在墓葬、宗庙、祭祀等礼仪活动中分昭穆的原因的根本所在。从中也可以看出,兄弟异昭穆的说法是何等的荒诞悖论!
    笔者的这一结论,得到了学术界有识之士的赞同。张闻玉先生在《西周王年论稿》中的《〈鲜簋〉王年与两周昭穆制》一节中说:
    与此相关,有一个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昭王为始祖,则穆王昭位,共王穆位,懿王昭位,夷王穆位。如果有孝王的位次,则夷王昭位。历代于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争论不休。事实上,“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在两周时代晃很明确的。如果孝王在宗庙享有牌位,也只能列于共王之次,“兄弟同昭穆”。《鲜簋》所说,乃厉王禘祀五世祖昭王,已没有共王之弟孝王的位次。《左传》定公于禘僖公,僖、文、宣、成、襄,僖公为五世祖,同样没有定公之兄昭公的位次。足见“兄弟同昭穆”之确。又说:
    《左传·僖公五年》载:“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这里讲了晋与虞、虢之间的同宗关系。从中可以体味五世一组的昭穆制在两周时代的重要。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乃为成王的兄弟,以此上溯乃武王、周公一辈,最上乃大王。大王为五世祖,才有以上的昭穆关系。这是立足于五世一组的昭穆制来解说晋与虢、虞的关系,这期间,“兄弟同昭穆”也是十分明确的。又说:
    五世一组的昭穆制在两周是确有其事,“兄弟同昭穆”也不可改易。《左传》“禘于僖公”是可靠的文字记载。《小孟鼎》“禘周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铭文,已将五世昭穆制追循到西周早期。《鲜簋》“禘于昭王”又为之添加了有力的佐证。五世昭穆制行于两周,我们当然深信不疑。[9][p212-213]
    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一经弄清之后,我们便可以讨论第二个问题了。
    古代文献中有关鲁国昭穆制度的最早记录,据笔者所知,应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载富辰的一段话,曰:“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其中说“鲁”是“文之昭”。我们知道,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伯禽之父。那末,“鲁”是“文之昭”,便是说,在鲁国宗庙昭穆次序的排列中,周公旦属昭行。又按“父昭子穆”的正确解释,则文王属于穆行。这也可以从《左传》僖公五年所载宫之奇所说的“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一段话中找到根据。这是因为,王季是文王之父,文王与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所以,应与虢仲、虢叔一样,均为“王季之穆”,属于穆行。这还可以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载晋筮史所说的“先君唐叔,武之穆也”与《国语·晋语四》所载宁庄子所说的“唐叔,武之穆也”得到佐证。唐叔系指晋的始封君叔虞,他是成王之弟、武王之子。武王死后,唐有乱,周公灭唐,因而封叔虞于唐,故称唐叔。“唐叔”为“武之穆”,那末,武王便为“昭”。武王与周公是兄弟,所以都属于“昭”行,而他们的父亲文王,便属于“穆”行了。《左传》三处文字与《国语·晋语四》中的一段文字所说有关昭穆的辈行若合符节,均认定为文王为“穆”,武王为“昭”,看来可成铁案,不可移易。那么,鲁的始封之君周公便为“昭”了,而其子伯禽便为“穆”了。
    辨清以上史实后,我们便可以排出鲁国国君的昭穆次序来了,兹列表如左图。
    按照笔者的排列方法,既体现了“父昭子穆”的原则,又解决了“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即兄弟昭穆同位。而且也可使“尸必以孙”、“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等一些令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谜得一科学解释。[10][p91,p85,p99]收稿日期:2000-02-02
    原文参考文献:
    [1]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三联书店,1986.
    [2]郭克煜等。鲁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蠡庵集:卷七[M].温矫、贺循、陈贞明、张璁诸论及“朱子九庙图论”七篇。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李衡眉。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J].史学集刊,1992,(4)。
    [6]李衡眉。昭穆制度与周人早期婚姻形式[J].历史研究,1990,(2)。
    [7]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摩尔根。古代社会(新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0]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