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勇都之乱与钱杨关系 从上文论述中可知,蔡州兵在钱镠境内的活动共有四次,即孙儒之乱、王坛之乱、徐许之乱与陈璋之乱,而且,每次变乱都与淮南杨行密势力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使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杨行密对这四次变乱尤其是两次武勇都之乱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徐许之乱得到了宣州田的支持,杨行密向田施加压力,使钱镠摆脱困境。而且钱杨两人还在战乱中结成儿女亲家,杨行密把女儿嫁给了钱镠的儿子钱元璙。但当陈璋之乱发生时,杨行密却坚定地站在陈氏一边,频频在两浙西部边境挑起战乱。 杨行密态度发生变化,其原因有二:一是杨行密防务重心南移。在孙儒之乱以后,杨行密加速了他的扩张步伐,而扩张的重心是西部的长江中游与北方的淮河流域。他先是与湖北杜洪争夺蕲、黄二州,然后向北发展,占有濠州与寿州,泗州张谏也投附杨行密。杨行密在北方的扩张活动使他与朱全忠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尽管两人在孙儒之乱时曾联手作战。乾宁四年(公元897 年)杨行密在青口一役击败庞师古七万大军,“从此保据江淮间,全忠不能与之争”(注:《资治通鉴》卷二六一唐昭宗乾宁四年十一月条。)。但这次战役也进一步恶化了朱杨关系,两人之间从此战事不断。朱全忠虽遭青口之败,但他毕竟仍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事势力。为了防止朱氏趁虚南袭,杨行密不得不把他的军事重心放在北方。但从天祐元年(公元904 年)即陈璋之乱爆发的那一年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朱全忠扫荡河北、稳定关中以后,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又图谋改朝换代,无暇南顾。那一年,当杨行密以李神福为鄂岳招讨使出兵攻打杜洪时,作为杜洪的政治盟友,朱全忠“遣使诣行密,请修旧好”。胡三省说:“全忠力不能救,故有是言。”(注:《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唐昭宗天祐元年三月条。)这表明杨行密在北方已经相当巩固,他北上争霸不足,但自保疆土有余。从此以后,杨行密和他的后继者调整防务,抽出兵力向南方发展势力,他们不但对钱镠发兵相攻,同时对湖南马殷和江西钟传也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 第二个原因是陈璋之乱以前,宣州田与润州安仁义横亘钱、杨领土之间,组成一个缓冲地带,避免钱杨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而当陈璋之乱发生时,田和安仁义已经灭亡。孙儒之乱以后,田、安二人受命出镇宣、润二州。田是与杨行密称兄道弟的故旧,安仁义是秦宗权的旧部,两人名义上是杨行密的部属,实际上是各自为政的两大强藩,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九国志》卷三《田传》:“初,行密克定江淮,方抚循百姓,而与安仁义、朱延寿等,皆猛鸷骁勇,以攻取为务。行密惮其难制,每抑之。”可见,当时杨行密虽在北方积极争霸,在南方却采取息兵安民的政策以巩固后方;另一方面,他也担心田、安仁义扩大势力,成尾大不掉之势,因此对他们每每加以抑制。因此,当徐许之乱爆发、田出兵杭州时,顾全武奉命前往扬州向杨行密求救,他对杨行密说:“使田得志,必为王患。”(注:《资治通鉴》卷二六三唐昭宗天复二年九月条。)一语道中杨氏心病。杨行密遂出面阻止田。 钱杨两人是在孙儒之乱时开始第一次接触的,从那以后直到武勇都之乱爆发,双方共发生过五次冲突。第一次是钱镠讨伐董昌时杨行密出兵支援董昌,接下来三次是钱镠出兵湖州、衢州和婺州时不同程度地遭到淮南方面的抵制,最后一次是杨行密遣李神福出兵攻打临安。但是,由于当时杨行密尚把防务重心置于北方,钱杨之间的冲突规模并不是很大。衢州陈岌与湖州李继徽在受到钱镠攻击时都向杨行密投诚,但杨氏并未发一兵一卒相救,致使钱镠轻松占有二州。至于婺州之役,《吴越备史》卷一:“光化二年……三月,婺州王坛求救于淮南……淮帅遣将康儒等来应。”《新五代史》卷六七《钱镠传》:“婺州刺史王坛叛附于淮南,杨行密遣其将康儒应坛,因攻睦州。镠遣其弟銶败儒于轩渚,坛奔宣州。”似乎杨行密曾遣兵支援王坛。康儒率兵应援王坛,攻打婺州不逞,转而攻打睦州。《资治通鉴》卷二六二的记载与此稍异:“(光化三年)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镠使其弟銶拒之。”胡三省注:“宣州将,田将也。”可见,出兵支援王坛的是相对独立的田而非杨行密。正因为如此,就在婺州之战爆发之前不久,钱杨二人还彼此交换战俘,杨行密把苏州刺史成及归还钱镠,钱镠也把在讨伐董昌时嘉兴之役中俘虏的魏约等人归还杨行密。胡三省说:“杨行密知钱镠未易可轻,故归成及以易魏约,意在讲解也。”(注:《资治通鉴》卷二六一唐昭宗光化元年十二月条。)也正因为是田而不是杨行密参与婺州的战争,因此王坛战败后投奔宣州而不去投奔扬州。后来,当田举兵叛乱时,他还跟着田一起同杨行密作战。因为田当时名义上还是杨氏部属,因此《吴越备史》与《新五代史》都误认为是杨行密派兵与钱镠作战。 由此可知,从孙儒之乱到武勇都之乱这一段时间里,钱杨之间真正发生的武装冲突只有两次:一次是杨行密出兵支援董昌,一次是派李神福进攻临安。出兵支援董昌是他担心钱镠吞并浙东后威胁他的后方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且他在出兵之前也向董昌施加压力,要求后者取消帝号,同时向钱镠求情,尽量作低调处理,避免战争发生。战争爆发后,与钱镠结盟的朱全忠遣朱友恭率兵南下,进攻淮南。杨行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改变他以北方为重心的防务政策,他无法在浙西战场投入太多的兵力。这不仅使钱镠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董昌问题,也使钱杨冲突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至于临安之役,虽是杨行密采取主动,但这是由于他误闻钱镠身亡,以为有机可趁而作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李神福在战争中俘虏顾全武,多少有些偶然,而且他始终未能攻克临安城,最后派兵保护钱氏祖茔,主动作出和解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杨行密出兵攻打临安,没有让紧邻杭州之西的田担任这次攻击任务,而是让舒州刺史李神福穿越宣州作远程袭击,最后师老而还。这也反映了田、杨两人名为主帅部属而又互不信任的微妙关系。 综上所述,在徐许之乱以前,钱杨之间看上去战事不断,但透过文字记载的层层迷障,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两人虽然相互敌对,但彼此冲突有限。这是徐许之乱时两人能够携手合作的历史背景。徐许之乱后一年,当田和安仁义举兵背叛杨行密时,钱镠同样出兵相助。 但当陈璋之乱发生时,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一来杨行密防务重心南移,二来田镠和安仁义的灭亡使钱杨之间的缓冲地带消失。睦州陈询早在陈璋之乱以前就公开背叛钱镠,并向杨行密投诚,但杨行密迟迟没有作出反应,待到安仁义灭亡,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正月,杨行密的大将陶雅便立即兵临睦州城下。 当时在两浙滋乱生事的除了陈璋和陈询外,处州刺史卢约也趁隙而动,派他的弟弟卢佶攻陷温州,而陈璋起兵后不久又迅速占领了婺州。这样,在杨行密的支持和参与下,反对钱镠的势力,从北到南,对钱镠构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璋之乱的危害绝不在徐许之乱之下。幸亏杨行密不久去世,加上淮南一代名将、宣州新任观察使王茂章与杨氏继位新君不和,弃城投奔钱镠,遂使战事迅速朝着有利于钱镠的方向发展。钱镠攻占衢、婺二州,陈璋逃奔淮南。但杨行密的继任者并未改变他向南扩张的既定政策,陈璋之乱成为钱杨关系从有限对抗到大规模冲突的转折点。 徐许之乱发生时,顾全武带着钱元璙去向杨行密求援,杨行密把女儿嫁给钱元璙,钱杨两家结成儿女亲家。《五代史补》这样记述其事: 先是,行密与镠势力相敌,甚为忿怒,虽水火之不若也。行密尝命以索为钱贯,号曰“穿钱眼”。镠闻之,每岁命以大斧科柳,谓之“砍杨头”。至是,以元璙通婚,二境渐睦,穿眼、砍头之论始止。 实际上,徐许之乱和田安之乱结束后,以陈璋之乱为起点,钱杨之间一直争战不断,有苏州、千秋岭、潘葑、狼山江、沙山、无锡等战役;湖州刺史高澧和钱镖两次叛逃淮南;吴国攻打信州危全讽与虔州谭全播,钱镠也两次出兵相救,根本谈不上“二境渐睦”。淮浙之间的真正和平是到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后到徐温手上才实现的。《五代史补》对钱元璙这桩政治婚姻的作用作了不切实际的渲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