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之评估(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黄今言 王福昌 参加讨论

自营田庄的田庄主生产的一部分产品供给自己消费,具有自给性生产的特征,剩余部分投放到市场,又有商品性生产性质。
    地主田庄经营范围如此广泛,其经济收入亦相当可观。如樊氏的田庄,仅粮食收入一项就十分惊人。他有田土三百顷(即30000亩),以亩产3石计,共产粮食为30000×3=90000石。汉代每人每月口粮若为3石,则一人一年的口粮为36石,90000石粮可供2500(90000/36)人一年的食用。当时粮价若百钱一石,90000石稂,折钱9000000万。若加上“池鱼”收入、“畜牧”收入、“梓漆”“竹木”“檀棘”收入、“利果”收入、“桑麻”收入等等,其资财肯定超过了1000万。这些收入除用于家庭、家族自身消费、交纳租赋、扩大再生产、支付雇佣劳动的工钱外,当有大量剩余产品投放市场,参与商业活动。生产越发展,商品交换活动越多,田庄主介入商业活动越频繁甚至演化为一种以货殖逐利求富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地主、大田庄主往往都以经营商业著称,如樊重“好货殖”,李通“世以货殖著姓”(注:《后汉书》卷15《李王邓来列传》第573页。),这种现象东汉中后期更加普遍,他们或“囤积居奇”谋取暴利,或“船车贾贩周于四方”。故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言: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宝;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注:《后汉书》卷49《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1648页。)。
    这些田庄主“膏田满野”,广泛经营诸业,其收获之多“满于都城”,所养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但多是为了满足其本人及家族的奢侈消费,“妖童美妾,填乎绮宝;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然而,这些田庄主欲“得其所欲”,达到自己的目的,又免不了要进行商品生产,把一部分产品投放到市场。看来,自营田庄内的生产活动还是具有较强的商品属性,史料上说其“闭门成市”,主要是言其产品之多,而非说其自给自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田庄主的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推广先进的技术和兴办各种水利工程,如,二牛三人的“耦耕”法首先就是在大地主庄田内推行的,又如,樊氏田庄内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樊氏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综上所述,在地主制下的田庄经济,并未摆脱自然经济的特征,田庄的生产安排及收获的农副产品,其首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地主家庭和家族的生活需要。但它又存在着商品生产。在以往的研究中,只强调田庄主的自给自足,忽略其商品生产,这是不完全的。不过,我们说田庄的商品生产,又不宜把它估计过高。
    三、小农的“男耕女织”与部分商品性生产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在地主制经济下,小农经济虽然是以自给性生产为基础,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范畴,但它又与市场有广泛的联系,并包括了部分商品性生产。
    在汉代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和小农自身生产条件的差异,小农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他们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从事自给性生产,但也不排斥有的小农出于种种原因从事商品性生产。汉代小农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的结合程度各不相同,在整个小农经济中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商品生产结构(注:参阅方行《论清代前期农民商品生产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具体构成如下。
    其一,自给型农户的商品性生产。
    自给型农户把总产品的绝大部分供自己消费,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农民自给性生产的外在形式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即“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这在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注:第1130页。)《汉书·食货志》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注:第1128页。)《淮南子·主术训》曰:“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注:第103页。)《盐铁论·园地》(注:第96页。)谓:“夫男耕女织,天下之大业也。”“男耕女织”的这种分工,主要是由男女之间的体力和体能决定的。“男耕”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女织”是为了解决穿衣问题,男女合力,“温饱”问题也就解决了。自给型农户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但他们仍会把一小部分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其情况有二种:
    一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产品除自用外会有所节余。汉代,统治者为了地主政权基业的牢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往往力争让小农过上“小康”生活以确保剥削之源。“小康”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主要有三项:(1)是种桑养蚕以达到“五十者可以衣帛”,(2)是饲养家禽家畜以达到“七十者可以食肉”,(3)是种植粮食以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注:《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666页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汉代的现实中确是有不少地方官是按这一要求治民的。如,
    黄霸为颖川太守:“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其谷马。”(注:《汉书》卷89《循吏传·黄霸》第3629页。)
    龚遂为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注:《汉书》卷89《循吏传·龚遂》第3640页。)
    王景为庐江太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注:《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王景》第2466页。)
    从上述情况可知,“男耕女织”下的自给性农户并非仅仅种植粮食和种桑养蚕,还力所能及地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业,比较广泛地从事家禽家畜的饲养、种植蔬果、栽植林木。也不意味着“男耕女织”下的自给性农户的产品没有任何剩余。我们曾粗略地测算出,汉代一户中等水平自耕农,拥有60亩土地,全家的收支状况(注:参见黄今言《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载《秦汉经济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6-37页。):
    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一户中等自耕农,男耕女织,全年收入为11200钱,支出10386钱,收支相抵基本持平,略有积余。当然,因涉及到物价的估算等因素,弹性较大,难于精确,这只能说明一个大概。但总的来说,中等自耕农户,拥有60亩耕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在没有天灾人祸,年景正常,社会相对安定,赋役征课较轻的情况下,其产品会有所剩余。而拥有100亩以上的“小康”型农家,可能会有较多的剩余。如果他们把这些产品投放到市场便成了商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