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读《庄子•让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社会科学》 晁福林 参加讨论

《让王》篇是庄子后学的一篇重要著作,前人或将其斥为伪作而摈弃,实失于详察。今试通过此章的首章所述让王之事的若干问题的考析,进而论析庄子后学的思想转变,并考证此篇所提及的“越人三世弑君”问题,或可供研究越国史的专家参考。
    
    《让王》篇首章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的传说,其中有的字句之义,需略作探讨。首当其冲的是“幽忧之病”的意义。
    帝尧以天下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以“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为托辞而婉拒。所谓“幽忧之病”,成疏“幽,深也。忧,劳也。言我滞意幽深,固心忧劳”,《释文》引王叔之说:“谓其病深固也。”后人的解释多由此出发,或谓指“暗疾”(林希逸:《庄子口义》卷九),或谓指“隐忧”(钟泰:《庄子发微》卷五;曹础基:《庄子浅注》第429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内疾”(杨柳桥:《庄子译诂》第5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深幽之病”(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74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值得深忧的病”(张默生:《庄子新探》第636页,齐鲁书社1993年版)等。《吕氏春秋·贵生》篇高注“幽,隐也。我心不悦,未暇在于治天下。”
    按,幽训为深、为隐皆非其本义,其本义为小。幽字所从的《说文》训“微也”,而幺则训“小也”,可以说幽字的义项如隐、深等,皆源于“小”:《尔雅·释诂》谓“幽,微也”,《史记·历书》谓“幽者,幼也”,皆直接从其本义为训。本句的幽字亦当如此,依其本义可训为“小”。所谓“幽忧之病”,意即有一点令人担忧的毛病,犹今语之“微恙”。本章主旨是通过子州支父之事说明“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的道理。“至重”之天下,与至微之小恙当然不成比例,然而微恙则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当然要比“天下”重要(“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句并非如高诱所说,是因为心中不悦所以才未暇治天下,而是天下之重尚赶不上自己的微恙,所以才不会治天下而只“治”自己的微恙。只有如此理解,本章之意才可明晰。
    
    庄子后学的思想一方面阐述和深化庄子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也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而对于庄子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将“有为”的思想融入庄学,可以说是很突出的一点。《让王》篇中就有一些典型论述。是篇谓“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这是《让王》篇作者对于子州支父婉拒尧以天下相让之事的评论之辞。对于其意义,长期以来却多有误解。本句的“无以天下为者”,成疏谓指“忘天下者”,林希逸谓“不欲为天子者”(《庄子口义》卷九)两说虽稍有差异,然皆与庄子后学的“无为”思想不合,故而可以推断其与经意有违。
    认识庄子学派的“无为”思想,应当清楚庄子后学的分化情况。一般认为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在《庄子》书中是以内篇与外杂篇相分别的(当然,这两者之间有所交叉,并非截然分明)。大体说来,庄子后学可以分为隐逸、贵生、入世等三派。隐逸派发展了道家清静虚无思想,追求混沌无思无欲的境界;贵生派追求自我生命的完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一篇的性质当然可以做详细的探讨,这里可以简要指出的是,这篇文章,特别是其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是吻合的。
    由“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在《庄子》外、杂篇中看得十分清楚。《在宥》篇谓:“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吹)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这里强调的是爱于身胜于为天下者,可以莅临天下,然而最好能够作到“无为”以顺应自然。其所蕴含的意思是只要能顺应自然,即可以莅临天下而有为。这种思想实即秦汉时期黄老之学的先声。《在宥》篇还述黄帝向广成子请教的寓言,得到“至道”的广成子告诫黄帝说:“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可以推测庄子后学并非反对“入世”,而是强调如何“入世”,并不避讳“王天下”(《天地》)、“为皇”、“为王”,只是强调应当如何“为皇”、“为王”。那么,如何“有为”呢?庄子后学认为必须遵从“天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这种“天道”(即自然之道)并不排除治民、仁义、礼法、道德等内容,只是强调对于这些应当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而已,亦即所谓的“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天地》)。庄子后学的这个派别已将“有为”之旨融入“无为”的理论中,或者说是将“无为”的外衣掩盖了“有为”的本质。《天地》有一大段十分“入世”的言论,君臣万物都在论者的关注之内,与儒家不同之处仅在于强调用以无为无欲为中心的“道”(而不是仁义)来统率一切,以无为之说指导“圣治”,从而做到“无欲而天下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自然无为之道成了帝王手中的利器,“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