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读江晓原《回天》后(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陈奇猷 参加讨论

(二)
    武王伐纣,行进至鲔水,大雨雪,为何武王仍疾行不辍,必须在甲子朝到达殷郊牧野?这是一个秘密,下面让我来揭开这个秘密。
    《吕氏春秋·贵因》篇说:“武王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朝,而纣为禽(同擒,下同)”。“要期”是古人恒言,义为约期。武王与谁约期?与纣约期吗?不可能。攻人之国,首要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岂有与敌人约期之理?肯定约的不是纣王。
    再看《贵因》篇下一段文字:
    武王至鲔水,殷使膠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膠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膠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膠鬲行。天雨雪,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使膠鬲”之“殷”是殷王纣吗?“其主”之“主”是纣王吗?显然不是。如果是殷王纣,膠鬲报以武王以甲子至殷郊,而武王不如期到达,则纣王有更充分的时间备战,对纣王有利,必不杀戮膠鬲,所以“殷”和“主”都不是指殷王纣是肯定的。那么,究竟是指谁呢?我以为“殷”该释为“殷方面”,“主”是指派膠鬲来的人,此人是微子(皆详后)。
    先来看纣与武王兵力的对比,武王何以能取胜而纣为擒?
    《韩非子·初见秦》篇说:“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史记·周本纪》说:“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又说:“纣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据此,双方兵力悬殊,而武王能取胜,禽纣身,主要是由于纣兵倒戈,即纣兵起义。纣兵如此大规模起义,不难想象,必然有人策反。策反者是何人?必是微子,其与周的联络员就是膠鬲(皆详后)。那么,上文“殷”就是“殷方面”,“主”就是微子了。
    膠鬲来,与武王约定,甲子朝纣兵起义,与武王里应外合。如果武王不如期到达,起义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其主”认为被膠鬲诈欺,必定杀膠鬲,所以武王说“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并且,武王不如期到达殷郊,也是坐失良机,所以雨雪再大也要如期赶到殷郊。
    为什么说策反者是微子、联络员是膠鬲?可以从《吕氏春秋·诚廉》篇的一段记载来说明:
    伯夷、叔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出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出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譆,异乎哉!今周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共头以明行,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据此,武王即位时赏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这显然是由于膠鬲候周师(与周师联络,即联系员)而受赏。封微子“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桑林是殷天子之乐(详《左传·襄10年》注)。孟诸是宋都商邱近郊的大薮泽(《吕氏春秋·有始》篇:“宋之孟诸”),是商汤建国时的都城亳地区。“世为长侯”云云,就是说:封微子世代为长侯之爵,守持殷商常规的祭祀,奉承桑林之乐,领有孟诸地区之地。微子既与膠鬲同时受赏,而微子之赏又高于膠鬲,显然上文所说之“其主”即是微子,而微子即是策反者。《史记·宋世家》载,微子谏纣不听,微子欲亡去而与太师、少师商议。可知太师、少师是微子的党与,也可知微子在殷纣朝廷中有相当的势力,具备策反的条件,也可为微子是策反者的旁证。
    伯夷、叔齐说周武王与微子盟是“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集韵》说:“阻,行不正也”),意思是武王崇尚阴谋而行贿赂,行不正之兵(使纣兵倒戈)而保自己之威。说明白点,武王用阴谋,贿赂微子,由微子令纣兵倒戈,从而保持自己的兵力。伯夷、叔齐戳穿武王与微子盟的秘密交易。
    至于《史记·宋世家》说:“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这是一次礼仪式的朝见。大概这次朝见后,武王就“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
    最后,还得说明一下武庚禄父。《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此文应读作“武王为殷初定,殷之余民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据此,禄父所封是殷纣的故地以治殷之余民,与微子以功受封于孟诸是别一事,不可与禄父之封混而为一。
    《史记·周本纪》说:“周公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是微子所封之国名“宋”为周公所命。又上文说,武王既使召公与微子盟“世为长侯,守殷常祀”,而又封“商纣子禄父(即武庚)治殷”,于是禄父与微子,该谁来“守殷常祀”?不免产生争执。因为禄父与微子都是商汤之后,此其一;微子“守殷常祀”是武王使召公与微子之盟,但祀祖之明堂却在殷(即纣都朝歌),是禄父所有,此其二。这问题实在难以解决。直至周公诛灭武庚禄父,取消殷封,殷之明堂不复存在,“守殷常祀”自然归属于微子,周公因此申明“微子开代殷后”。至此,“守殷常祀”的问题才算圆满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