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2)
二 北魏太平真君2年(441年)沮渠无讳着手向西转移,首先派弟沮渠安周率军西击鄯善,为西行打通路线。沮渠安周率军沿蒲昌海南岸阿尔金山北麓到达鄯善,遭到鄯善的顽强抵抗。据《魏书·西域传》记载“无讳后谋度流沙,遣弟安周击鄯善,王比龙恐惧欲降。会魏使者自天竺、宾还,俱会鄯善,劝比龙拒之。遂与连战,安周不能克,退保东城。”东城,胡三省注“鄯善国之东城也”(14)。黄文弼认为是唐代之七屯城(15)。《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七屯城在石城东八十里,《沙州伊州地志》作一百八十里,“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今屯城是也。”(16)鄯善在西域诸国中号称国富兵强,当时有居民一万户左右(17),军队数量肯定在沮渠安周五千人之上(18)。故双方相持不下,迟到次年4月。 442年4月,沮渠无讳率领北凉残部万余家放弃敦煌,西依沮渠安周,“未至,鄯善王比龙畏之,将其众奔且末,其世子降于安周。无讳遂据鄯善,其士卒经流沙渴死者太半。”(19)这样,北凉后遗政权总算在鄯善站住了脚根,为北取高昌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沮渠无讳要经鄯善进取高昌呢?据《隋书·裴矩传》记载敦煌通西域先有二道今有三道。二道即《汉书》所载之南道、北道(20),《魏书》所载之车师道、鄯善道(21);三道在《魏书》二道之外又增加了伊吾道。其中伊吾道比较好走,但为西凉李氏残部控制,李氏是北凉死敌,虽人数不多,然以柔然为后盾。敦煌通高昌据《西州图经》记载有大海道、新开道(22),“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行人迷误,有泉井,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北周书·异域志》高昌“从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又有魍魉怪异。故商旅往来,多取伊吾路云”。《隋书·西域传》、《北史·西域传》记载大体相同。由此得知敦煌往高昌的道路非常难走,不宜大军通过。加之西凉残部势力已达高昌。敦煌至焉耆有大碛路,但须经白龙堆,比大海道更难行。鄯善道,《沙州地志》石城镇六道有记载:“一道南路,□□□□□(从镇东去屯)城一百八十里,从屯城取碛路,由西关向沙州一千四百里。总有泉七所,更无水草。其镇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一道南路,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里,其路由古阳关向沙州,多缘险隘,泉有八所,皆有草,道险不得夜行。春秋二时雪涤,道闭不通。”(23)比起大海道,鄯善道有泉有草,条件较好,所以沮渠无讳走鄯善道,是理想的选择。 沮渠无讳以鄯善为基地向北争夺高昌。当时高昌有三股势力:车师前部,都交河城,控制着高昌以西的地方;“凉州人阚爽据高昌,自称太守”(24),引蠕蠕为援,控制高昌城为主的中部地区;唐契所率的西凉残部,初据伊吾,“招集遗民,归附者至二千余家,臣于柔然,柔然以契为伊吾王。”(25)无讳度流沙,李宝入敦煌向北魏称臣,“唐契为柔然所逼,拥众西趋高昌,欲夺其地。”(26) 与沮渠无讳破鄯善的同时,唐契也进入高昌,同阚爽发生战争。阚爽以沮渠氏与西凉残部有仇,遣使诈降于沮渠无讳,借助无讳的力量对付唐契,坐收渔人之利。不久唐契为柔然所杀,余部由弟唐和率领投奔车师前部。沮渠安周率军入高昌占领横截等城,与唐和发生战争,被唐和打败,横截、高宁、白力三城丢失,沮渠安周被赶出高昌地区。8月,沮渠无讳留安周守鄯善,率部再次来到高昌,阚爽反悔,闭门拒守,“九月,无讳将卫兴奴夜袭高昌,屠其城,爽奔柔然。无讳据高昌,遣其常侍汜奉表诣建康。”(27)引刘宋为援。至此,北凉后遗政权总算在高昌站住脚,完成了转移。 444年无讳病死,弟沮渠安周代立。448年9月北魏令唐和与车师大帅车伊洛率部会同万度归讨伐西域,12年以唐和镇焉耆。450年6月沮渠安周引柔然兵袭取交河城,车师前部投奔焉耆镇,安周统一了高昌地区。460年“柔然攻高昌,杀沮渠安周,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王。至此,北凉后遗政权灭亡,前后约20余年时间。 关于沮渠无讳、沮渠安周与北魏、刘宋的关系。沮渠无讳一建立政权,就向刘宋称臣纳贡,据《宋书》、《南史》、《资治通鉴》记载,442年9月无讳攻克高昌,遣汜奉表建康,刘宋以无讳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封河西王。443年再次遣使贡方物。444年9月刘宋以大沮渠安周为征西将军、凉州刺史,封河西王。459年10月遣使贡方物,刘宋以安周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当沮渠无讳在高昌一站住脚,就遣使刘宋入贡方物并清取封号,3年连续入贡,足见其与刘宋关系之密切。445年8月北魏派万度归发兵击败鄯善,占取且末。并打败吐谷浑,吐谷浑道中断,故沮渠安周与刘宋联系中断10余年,迟到459年才联系一次。可能当时北魏势力退出鄯善、焉耆等地,吐谷浑道再次打通所致。北凉后遗政权除440年向北魏称臣之外,次年北魏封无讳酒泉外,几乎再没有任何来往。 442年后,北凉后遗政权与北魏没有发生直接战争,但仔细研究北魏向西发展的过程,他们之间间接战事不断。444年与沮渠氏为敌的车师前部、唐和部依附北魏;次年北魏灭掉沮渠氏扶持的鄯善达真政权,截断其与南朝的联系。448年占领焉耆;456年占取伊吾,对北凉后遗政权形成钳形攻势,志在消灭它。而沮渠氏先利用扶持鄯善断绝北魏与西域交通,阻止北魏西进;尔后联合柔然趁机袭取交河,把亲魏的西凉残部,车师前部两支势力驱逐出高昌,统一了高昌地区。 北凉后遗政权一直与北魏处于敌对状态,主要是因为北魏灭了北凉,同时还与北魏处理北凉投降人员手段比较残酷有关。北魏攻打北凉,牧犍兄子祖城投魏,并泄露城中虚实;不久兄子万年又降北魏,故北魏得以攻下姑臧。444年道武帝以谋反诛杀蒙逊子沮渠秉;447正月以府库案及昙无谶事发赐沮渠昭仪死并诛其宗族;3月又以牧犍与故臣“交通谋反”赐死,沮渠万年、沮渠祖以先降才免此难,然终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452年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坐与中山叛者通谋,与广武公沮渠祖并赐死。北魏对北凉沮渠氏降者采取逐步剪除,整个消灭政策,而对待其他与之为敌的降者较好。李宝投魏后,魏遣使授李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陲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羌校尉、沙州刺史、敦煌公,仍镇敦煌,四品以下承制假授。”(28)归朝后,遂留京师,拜大都官;又转镇南将军并州刺史,代镇怀荒,改授镇北将军。死,赐以本官,谥曰宣。其子孙并除官,遂为朝望族。唐和入朝,“世祖优宠之,待以上客,高宗以和归诚先朝,拜镇南将军、酒泉公。”(29)历济州刺史。死,赠征西大将军、太常卿、酒泉王,谥曰宣。子孙及侄等并授高官。由于北魏对待沮渠氏降者的残酷镇压,使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建立的北凉后遗政权不愿、也不敢依附北魏。 关于沮渠无讳死后北凉后遗政权继承人问题,各史记载基本相同,都是沮渠安周。《魏书·沮渠蒙逊传》:“(真君)五年夏,无讳病死,安周代立。”《北史·西域传》、《宋书·氐胡传》、《资治通鉴》记载并同。而《南史·夷貊传》、《梁书·诸夷传》记载无讳称王一世而亡,虽与前有异,但为出土史料证实是错误的。从记载看无讳死后,继承人是安周无疑。结合有记载,我们对无讳死后安周合法代立发生凝问。 沮渠氏建立的北凉政权及此前部落时期,都没有兄终弟及这一先例。《宋书·氐胡传》:“匈奴有左且渠、右且渠之官,蒙逊之先为此职。……世居卢水为酋豪。蒙逊高祖晖仲归,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名。祖祁复延,封狄地王。父法弘袭爵,……蒙逊代父领部曲。有勇略,多计数,为诸胡所推服。”蒙逊是嫡长子,得以代父统部曲。沮渠蒙逊建立北凉,亦不传位于其弟而世子。初立长子政德为世子,政德为柔然杀死,又立次子兴国长世子;兴国为西秦所俘,又立兴国同母弟菩提为世子。蒙逊死,三子牧犍为众所推代菩提继位,即立长子封坛为世子。从北凉建国到灭亡,都基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由此推之,沮渠无讳建立北凉后遗政权,特别是称河西王后,即当立有世子,不应当以王位留于其弟安周。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记载,沮渠无讳确定的继承人是其子沮渠乾寿,沮渠安周的王位是靠武力夺取的:“初,车师大帅伊洛世服于魏,魏拜伊洛平西将军,封前部王。伊洛将入朝,沮渠无讳断其路,伊洛屡与无讳战,破之。无讳卒,弟安周夺其子乾寿兵,伊洛遣人说乾寿,乾寿遂帅其民五百余家奔魏。……伊洛西击焉耆,留其子歇守城,沮渠安周引柔然间道袭之,攻拔其城。”我们把这段记载与当时形势放在一起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孕育着一场政变。沮渠无讳于444年6月死,沮渠安周夺无讳子乾寿兵权,遣使入贡于刘宋,9月被封授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河西王。夺沮渠乾寿兵权就是夺北凉后遗政权河西王的王位。说明无讳死时并没有把兵权和王位交给安周。 沮渠氏当时比较弱小,王位的继承只有得到大国的封授才算明正言顺。无讳初受北魏封号酒泉王,度流沙至高昌,改受刘宋封号河西王。无讳死乾寿继立,无大国封授爵号亦不算正统。安周夺取王位派人入贡,取得刘宋的承认及封授。史籍只记王号传授,而忽略了乾寿曾一度主政史实。乾寿叛投北凉后遗政权的仇敌,也是安周夺其王位原因所致。 从势力、威望来说,沮渠安周比沮渠乾寿高得多。北凉后遗政权始建及转移高昌,安周功绩最大。且经常统军作战,兵权在握。无讳西迁,以安周为先锋击鄯善;无讳据鄯善,又以安周率军北进高昌;无讳趋高昌,又以安周镇鄯善。且沮渠蒙逊诸子,死的死,降的降,至此只剩下无讳与安周。无讳死,安周夺取王位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