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3)
三 北凉后遗政权从无讳称酒泉王至安周被杀,仅存在了20余年时间,在高昌有19年,对高昌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巨大,表现突出的有高昌地区统一和政区划分、佛教寺院的发展、高昌王国的国家性质、民族结构变化等。 高昌自汉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西汉在高昌设戊己校尉,东汉设西域长史,都没有完全统管高昌地区,交河城一带居住着车师前部。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仅管辖高昌东部地区。晋设高昌郡,冶高昌城,下设田地等县,管辖范围仅限于高昌城以东的地区。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相继在高昌设郡置守,但辖区变动不大。沮渠无讳北趋高昌时,高昌有车师前部、阚爽、唐和兄弟三支势力,无讳打败阚爽,安周驱逐唐和、车师前部,才真正统一了高昌地区,为后来高昌王国的建立、唐设西州奠定了基础。 晋以前中央在高昌设置的行政机构仅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对西域军事行动。至晋设郡县,把高昌与内地统一起来,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继晋旧规,北凉后遗政权占据并统一高昌后,实行怎样的政权划分呢?由于史籍记载有限,目前还无法阐明这一问题。但我们从继北凉后遗政权的高昌王国政区划分推断北凉后遗政权曾在高昌实行郡县政区制度(30)。这与北凉政区制度一致,因为北凉在此之前已在高昌实行郡县制度。北凉后遗政权迁至高昌,实行郡县政区是必然。高昌王国的镇郡县政区划分,应当是继承沮渠氏而来的。唐西州及所辖县的由来,也是在沮渠氏、高昌王国基础上变化而来。 北凉以氐胡建国,信奉佛教。《魏书·释老志》说:“先是,沮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召集宾沙门昙摩谶与沙门智嵩等翻译佛经,“蒙逊每以国事咨之”(31)。佛教在北凉影响很大。“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寺塔。”(32)高昌先后属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管辖,佛教应当非常兴盛。沮渠氏西迁,当时应有许多佛教徒随之西迁高昌。西迁高昌的沮渠氏继续信奉佛教。在沮渠安周执政的次年就开始建寺造像。《凉王大且渠安周功德碑》:“凉王大且渠安周,诞妙识于灵府,味纯猷而独。虽统天理物,日日万机,而讥之心,不忘造次。”(33)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收藏品中有吐鲁番出土的大凉王大沮渠安周供养经:《佛说菩萨萨理卷一》、《持世经》、《十住昆婆沙覆卷七》、《佛说华严经卷二八》等,后有承平、甲子纪年和沮渠安周供养题记。(34)高昌王国继北凉后遗政权之后佛教相当兴盛,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从国王到一般民众都信奉佛教,上至国王、公主、王子、官僚,下至一般百姓,都施财建寺,有官寺、家寺及皇家寺院,据统计约一百四十余所,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劳动力,放高利贷等(35),这种盛况主要是高昌王国的提倡,与北凉后遗政权在高昌发展佛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应当说沮渠氏在高昌提倡佛教是高昌王国佛教兴盛的基础。 一个政权的性质是由其民族成份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主要看这个政权中那个民族占主要部分、起主导作用。沮渠氏是个少数民族政权,但汉族的、索等河西大姓在政权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的高昌王国是汉族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由吐鲁番文书统计得知,高昌王国的民族绝大部分是西迁的汉族,约占70%-75%,(36)除汉代戍兵、西凉残部之外,主要是沮渠无讳这次大迁徒,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约一万余户。为汉族人在高昌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继沮渠氏统治高昌的阚、张、马、都是西迁汉姓,在高昌王国中掌握权力的官僚都是汉族人。这都是北凉后遗政权直接影响的结果。 北凉后遗政权对高昌王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沮渠氏西迁高昌,是高昌王国的先声,要研究高昌王国的历史及其有关问题,首先得研究北凉后遗政权的历史。 注释: ①北凉建立者沮渠蒙逊,史家一般认为北凉起于公元401年,灭亡于439年,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称河西王时期多不计在内。 ②③⑤⑥⑧⑨⑩(11)(12)《资治通鉴》卷123。 ④《晋书·张轨传》 ⑦《资治通鉴)卷125。 (13)(14)(19)(24)(26)(27)《资治通鉴》卷124。 (15)《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见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