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4)
夷夏观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思想产物之一。夷夏观的淡化过程既是中华民族内各族文化相融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逐渐成熟地面对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当前世界格局惊变,民族问题以其特有的历史性复杂性重登国际政治舞台。纵观古今世界民族问题发展,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和民族团结方面的成就世界瞩目。夷夏观演变的历史还告诉我们:民族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除平等、自治和团结外,更要注意发展民族经济,使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尽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道德思想上创造共同文化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机制,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又具有历史性的问题。 注释: ①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一篇,三联书店1983年版。 ②《诗·大雅·韩奕》 ③《吕览·离俗·用民》 ④《◆·征伐》4。 ⑤《林》1·27·11。 ⑥《续》4·26·3。 ⑦《易·既济》 ⑧《铁》181。 ⑨《库》310有“帚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 ⑩《诗·商颂·玄鸟》 (11)《前》4·18·1。 (12)《左传·昭公十一年》 (13)胡厚宣《甲骨文所见商族的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第2期;王玉哲《商族起源和活动地区》,《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4)《晋书·地理志》。又《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春秋》、《左传》、《国语》总计所载二百余国。 (15)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 (16)《左传·昭公九年》。 (17)参见《诗·小雅·苕之华序》及《尚书·大禹谟》等。 (18)《论语·八佾》 (19)《左传·襄公十四年》:“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执币不同,言语不达”。 (20)《论语·宪问》;又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21)(22)《孟子·滕文公上》 (23)《吕览·察今》 (24)《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25)《春秋谷梁传注疏》 (26)《汉书·武帝本纪》 (27)《晋书·夷蛮列传》 (28)《晋书·刘元海载记》 (29)以上引文均见《晋书·江统传》。 (30)《资治通鉴》卷106。 (31)《册府元龟·帝王部》武德二年。 (32)《资治通鉴》卷197。 (33)《贞观政要·征伐》。 (34)《资治通鉴》卷198。 (35)《唐会要》卷73。 (36)《资治通鉴》卷94。 (37)《资治通鉴》卷98。 (38)《吕览·序言》 (39)《礼记·中庸》 (40)《读通鉴论》卷28。 (41)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先生,北宋兖州奉符人。进士及弟著有《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有《中国论》。 (42)《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0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43)刘师培:《中国民族志》第52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