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性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海学刊》 陈晓明 参加讨论

探究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一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讨论。由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问题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性"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或者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因而后者常常成为那些鼓吹社会主义已经失败或即将失败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攻击责难的焦点。本文试图主要通过对当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的最谨慎,然而最慑人的批判"①的代表波普历史哲学的分析批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性理论辩正。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或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或是出于一定的阶级利益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学说中,社会不是被当作复杂的、统一的、按客观规律发展的多种因素彼此制约的有机体,而是抽取社会有机体中的个别因素并将其绝对化,视其为社会运动的源泉。
    在人类理性思维萌发的初期,人们从自然界去寻找历史的原因,用自然现象来比附社会现象,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某种自然必然性,把人、社会自然化,又把自然拟人化。古希腊哲学家虽然突破了初生的图腾崇拜的神话观念,但仍未跳出用自然现象比附社会现象的框式。"始基"说寻找世界、人类的来源,包括了对社会的解释,用自然现象代替社会发展规律,混淆了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上帝主宰一切,全部社会生活被神学的虚构和幻想所淹没。从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者视人性的变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黑格尔是理性动力论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理性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的根据。他的伟大功绩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并用它来考察历史,把社会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偶然事件与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根本动力既联系又区别开来,但他"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②。
    列宁对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概括为两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客观的社会力量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内在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必然性。人类社会虽不同于自然界,但又不能游离于自然界。人们只有不断地实现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从事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才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经济生活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活动中所自觉期望的目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使他向往的东西"④。因此,人们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相互制约归根到底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关系,而由这种相互制约产生的社会力量也贯穿着经济的必然性,"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⑤。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在社会形态曲折发展过程的考察中,肯定了社会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表面上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发现了那些支配人类社会并为其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由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终将灭亡的必然性的历史规律被发现了。
    然而,资产阶级思想家肆意曲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过程原因的原理。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就断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一种不能成立的骗术。波普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为"经济主义",它对社会历史的研究重视当时"经济条件"的分析,这是极有价值的,但是它把经济条件说成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把"社会的发展相当苛刻地说成是依靠经济条件,特别是依赖于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那就完全错误了"⑥。在波普看来,经济因素与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特别是同科学思想的作用相比只能占次要地位,"构成知识的思想比整个物质生产资料更为根本。可以设想,我们的整个经济体系,包括机器和社会组织有一天全都被摧毁了,但是只要科学技术知识没有摧毁,那么也许不要经很长的时间就可以重建经济体系。可是反过来,假如知识完全消失了,而机器和物质产品仍然保存着,那么其结局只可能是一个野蛮的种族占据着一堆高度工业化废物的荒芜情境,而在这种情况下,文明的物质遗迹也是会很快地消失的"⑦。既然思想决定经济,知识比经济的作用更大、更根本,那么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依赖于人类知识的增长,即科学技术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用"技术决定论"来取代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并非波普一人的观点。例如贝尔在《后工业社会:一种思想的演变》中,就以技术为轴心把人类历史分期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主张以纯经济(技术)为划分人类社会形态的标准,把人类社会分期为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超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几种形态;威廉姆·肖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提出社会历史就是技术变革的历史,要用"技术决定论"来"重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技术决定论"能否代替马克思的动力论?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弄清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关于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十分详尽的研究。他们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科学与生产、科学与经济、科学与社会政治制度等关系中考察其发展的规律性。首先,对生产的依赖关系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社会其它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前提和推动力量。恩格斯曾考察了古代天文学、数学、力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被生产所决定"⑧,后来他在批判十九世纪编纂科学史的德国学者把科学看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错误时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⑨就是说生产的需要为科学的产生提供必要性,生产本身又为科学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受到社会政治条件的制约。作为科技成果的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力量,然而机器一旦被资本家应用,却引起了饥饿和疲劳。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是通过使工人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⑩。消灭了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才能使科学技术为大众造福,并为其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