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中训练与体验 1945年1月28日,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沉痛的纪念日——沪淞抗战14周年。这天早晨8时,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在图书馆前集合点名,9时10分,分成八路纵队出发,欢送者包括常委梅贻琦、训导长查良钊、教务长杨石先、总务长郑天挺、三青团干事长陈雪屏以及各学院院长、系主任、教授、职员、学生,还有西南联大附属小学的学生。共约3千余人。队伍在第五军乐队前导下,经过文林街、青云街、华山西路、华山东路、圆通街等繁华街道,在省党部门前接受云南省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赠送的书有“投笔从戎”、“闻鸡起舞”两面锦旗,然后向入营地北校场行进。沿途,燃放鞭炮,军乐吹奏,十分壮观,于10时左右到达入营地。(45) 西南联大从军同学入伍后,全部被编入青年军第二○七师,但对他们的具体使用还未确定,故暂时编入炮一营补给连,军衔二等兵。2月4日晚,他们整队到达昆明南郊巫家坝机场。5日晨,在人们好梦方酣的时候,这批青年登上C46运输机。随着朝阳升起之际,飞机腾空进入云海,一直向西飞去,飞过银白色的雪山,穿过无尽的森林,中午时分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印度汀江。 在汀江,他们重新进行编队,大部分编入服务营第二连,简称“服二连”。服二连所在的团,原先有个“天声社”的团体,于是大家把“天声”二字加到“服二连”前面,号称“天声服二连”。这个时候,他们被确定担任汽车驾驶员,任务是学习驾驶技术,运送美军援华物资。接受任务后,他们于2月14日乘坐火车,穿过大片平原和无尽丛莽,前往设在蓝姆伽的汽车训练学校。 这次行程中,西南联大同学的良好素质得到了体现,无论是下车、登船、过渡、上车,他们都动作迅速,秩序井然,博得美军联络官“空前良好”的评语,称他们“胜过在那里经过的任何部队,英美的军队也算在内”。(46)当年从军同学,对此都记忆深刻,而殷福生保存的美军联络官赞扬他们的三个文件,更是有力的证明。后来改名殷海光的殷福生,在西南联大青年远征军中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分子。他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当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是国家培养从事高精尖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不在应征之列,但他在爱国激情感召下毅然报名,成为全校此次从军中的唯一研究生。下面,是被殷福生称之为“荣誉的证明”的三份文件原文: 备忘录,致简立将军。 事由,为证明部队纪律极佳。 ××之铁道运输官对简立将军所指挥之部队行动印象极佳,彼等□此部队为所见部队,不论中英美中纪律最佳者。 美国联络官必门斯中尉。 ××年,××月,××日 ××车站铁道运输官办公处 事由:称道部队行动。 收件人:××部队简立少将 一,本运输官自愿称道简立少将之部队,在本站换车时,所表现之优越行动与纪律。 二,换车之动作较一般部队更有秩序,所须之时间更为短少,显然在行动之前,一切均有周密之准备。 美国铁道运输官鲍斯少尉。 ××年,××月,××日 ××车站 简立少将: 谨在此为贵部队在本站之最佳行动与良好纪律,向阁下道贺。 英国铁道运输官意德劳上尉 ××年,××月,××日(47) 经过四天四夜的车中生活,西南联大青年远征军到达了蓝姆迦(Ramgarl)。蓝姆伽训练基地的正式名称为“中美蓝姆迦训练中心”(英文缩写“RTC”),组建于1942年8月26日。蓝姆伽是印度哈尔邦兰溪县的一个小镇,这里原有英国军队的一个营区,建有二十几座大营房,内设3万多个床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新编第三十八师退入印缅边境,英方同意将蓝姆伽的营房让给中国军队作训练营地,于是新编第三十八师从列多移驻这里,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改为驻印军总指挥部后也迁驻于此地。蓝姆伽地处哈尔邦中部平原,周围是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多沙砾,不宜种植,却是野战演习和实弹射击的理想练兵场所,因此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之一。(48) 西南联大青年远征军进入的是直属训练处领导的汽车学校,教官为清一色的美国人。训练使用的GMC十轮大卡车,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专门用于长途搬运的卡车,为美国重整军备计划时决定使用的两款军用车辆之一,军方编号为CCKW-353。该车长6.93米,宽2.32米,不含帆布车篷时高2.24米,最高时速每小时71公里,最大行驶里程为385公里,标准载重量2.5吨,具有力量大、越野性强、坚固耐用、易于维修及对各种困境的适应性等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配备不同型号的GMC卡车多达60多万辆。训练时,每辆车有三名学员,并配备一位中国人担任的助教。教学采取速成法,时间为四个星期。至于课程,由电影教学与实地训练两大板块组成:影像教学主要教授汽车构造与驾驶原理,包括卡车性能、载重量、部件组成,各部件的作用、重量、规格,以及拆装、运行、耗油量等。实地训练包括原地驾驶、倒车、换挡等技术演示,和紧急故障排查、维修等。所有课程均与实战紧密结合,为的是便于战时应用。驾驶训练分别在设于郊野或山区的大大小小训练场进行,每个区进行不同的专项训练。汽车学校的训练十分严格,美国教官也非常认真,同样的错误若犯四五次,教官就要批评甚至警告助教,而学员跟不上进度就会被除名,三名学员中如除名两人,助教就被撤换。所以,无论是学员还是助教,都总是捏着一把汗。(49)不过,受过高等教育的联大同学不缺乏智慧和勤奋刻苦的素质,不少人受训8天便掌握了基本技术,能够独立驾驶汽车。 如果前面说到的殷福生保存的三个美军联络官文件,赞扬的只是西南联大同学的自觉行为的话,那么在蓝姆伽受训中对纪律和服从的体会,则表现了他们从学生到军人的转变。融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光荣传统的西南联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主与科学观念在师生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但是,在军队里,服从命令高于一切,这对习惯于思想独立、自由辩论的同学们来说,需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率领联大从军同学从昆明飞赴印度的简立少将,经常强调纪律对保证作战胜利的作用,说: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没有纪律,军队就要解体,必要时,可以运用权力来维持纪律的尊严。不过,简立对纪律有更深层的认识,他认为服从纪律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容”。因此大家必须从内心了解服从纪律对于军队生活的必要性。有一次,他向大家宣读美国军人手册时,语重心长地说:服从命令的时候,要内心愉快的服从,而且要立即服从,立即接受。(50)这些话,虽然不能立刻改变同学们的习惯,但已渐渐开始适应。3月16日,受训中的西南联大同学给学校师长写了封长信,内中除了说到他们的紧张的生活外,特别说:“我们所感到的一切所不同的就是在校里一切让个性有自由发展的机会”,而这里却只能是“有纪律的团体活动”。但是,军队是需要严格的纪律,这让他们认识到“在团体里每个人所享的自由,只是整个团体的自由”,因此“愿意在这两年的服役期中,每一个人暂时放弃一种个人主义的自由,来换取团体的名誉与达到团体活动的最高效率。”(51)这些话,说明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已身处军中,必须要完成从学生到士兵的转变。 西南联大从军同学的另一个感受,来自于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简立少将。简立早年就读于有基督教背景的金陵大学,后入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交通科。(52)到印度前,简立是第五集团军作战序列下的伞兵第一团(中国第一支空降部队,即昆明人都很熟悉的代号为“鸿翔部队”的伞兵团)副团长,军衔上校,少将军衔是组建青年远征军授予他的。西南联大的从军同学从入营第一天起,便和这位戴眼镜的将军生活在一起。由于特殊的教育背景,使简立养成了思想开明、虚怀若谷的作风,不久就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殷福生曾对简立有一番生动的描写,说“他不是一个板起面孔的将官,在训练底场合之中,他是严格的,可是,在私人方面,他却是可亲近的。在公余的时候,无论是官长也好,或是士兵也好,全是一样的。他可以和你随便谈谈,由于他底常识渊博和经验丰富,再加上他底性情率真,所以一谈起来,常常脱口而出,弄的哄堂大笑。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感觉到他是一位戴眼镜谈笑风生的儒生。”殷福生还说简立和士兵之间“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谐和”,说他很关切士兵生活,士兵有什么痛苦,可以随时见他。加上他态度开明,经济公开,所以“我们对他没有一个人不是心悦诚服的”,“在操场上,他是我们底长官,在操场以外,他是我们大家敬爱的兄长。”(5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