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会决议的第二项,于一周后得到落实。8月初,有消息说被改名为辎重兵汽车第十四、十五团(团长仍为简立、黄占魁)有可能接受新的任务,于是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训导长查良钊、文学院长冯友兰、秘书长沈履等九教授,于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前一天8月10日,专程至车家壁慰问从军同学。那天清晨,全体官兵齐集驻地大操场,简立团长致欢迎词。梅贻琦介绍了在场的各位教授后,发表了致词,一面“对该团过去光荣表现,尤深赞许”外,一面表示“对该团及国军待遇之改善,极表关怀,并谓已向政府建议”。冯友兰也以趣味隽永的言词,在会上做了致词。随后,一行人参观了青年军的营舍,进行个别慰问。(75) 汽一团改编为辎重兵汽车第十四团后,不再属于二○七师序列,直接由军政部统辖。而同学们也因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未能实现攻打日本本土抱负。为补充作战兵源而成立的青年远征军,自日本投降后便结束了其使命,“远征军”的名义也不复存在,仅保留“青年军”之称,但西南联大远征军所在的汽车团并未解散,一直驻扎在车家壁。12月1日,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发生,为了防止西南联大同学受其影响,辎重兵汽车第十四、十五团匆忙调往湖南。这两个团离开昆明时,留下来的同学只有二十几位,其余或回校复学,或转去做译员。邹承鲁、邢传庐等人先是转入译员训练班,一个月后便申请退役。(76)殷福生也没有待下去,一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就迫不及待离开部队,到重庆去了。(77) 抗战胜利前夕的中国青年远征军,是中国知识青年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具体体现,它在补充兵员、改善军队素质、提高作战能力、满足中美英军队对日作战需要、保证战争顺利运转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已有很多评论,无需重复。由继承了五四光荣传统的北大、清华、南开合组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学科最齐备、师资最强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学校,他们对这次从军运动的思考、认识和实践,体现了继续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光荣传统,表现出与其他青年军有所区别的特点,故具有较为典型的解剖与考察价值。目前,大陆对于正面战场的研究已日趋接近真实,同时也仍不免存在着注重宏观、忽略微观的缺欠。但是,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只有使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细节愈加清晰,才有可能对历史的认识愈加完整与深刻。由此看来,对于中国青年远征军的研究,还有不少问题有待开拓。 注释: ①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注意,笔者在百度搜索“知识青年从军”一词,竟多达123万余条。 ②就学术研究而言,2004年以来主要有侯德础的《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孙玉芹的《抗战末期知识青年从军动机考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与《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汤小军和王引娣的《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文史杂志》2008年第5期)等。此外,《抗日战争研究》也刊登过两篇评论:一为江沛与张丹的《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2004年第1期);一为孙玉芹与刘敬忠的《抗战末期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2010年第3期)。这些论文,基本上属于综述性介绍,缺乏个案支撑。至于西南联大青年远征军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专文。介绍性的文字有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辑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修订版),但仅在第一编第十节“三次从军热潮”中用一千字做以简要叙述。(见该书第61至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美国学者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在第十五章《考验的岁月》下之“联大加入抗战”一节,亦为一般描述,未单独介绍。 ③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抗日战争史(1937-1945)》(增订本),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④1945年1月3日,梅贻琦在西南联大校务会议上报告中云:本校学生报名参加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照原定应征人数100人”。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会会议记录·第七届第五次会议》(1945年1月3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2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1页。 ⑤《漫天烽火哀鸿遍野,至昆难民急待救济》报导:“湘桂战争一起,难民辗转逃亡,由衡而桂而筑而昆,昆明已成最后终点,故难民至此者特多。近十日内即陆续至昆一百四十余名,平均每日约二十余名。”该消息还称:“霑益复到难民甚多,景况颇惨”,运送配置难民的昆明总站已派人前往视察“必要时即在该处设立分站”。(见《云南日报》,1944年10月4日,第3版) ⑥《加强奋斗,保卫云南》,《云南日报》社论,1944年10月12日,第2版。 ⑦《保卫西南与保卫云南》,《云南日报》社论,1944年10月16日,第2版。 ⑧《加速准备西南大战》,《正义报》社论,1944年11月24日,第1版。 ⑨《智识青年踊跃从军,联大贡献意见以备采择,省征集委员会即将成立》,《云南日报》,1944年10月30日,第3版。 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务会议纪录·第七届第二次会议》(1944年10月3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2卷,第498页。 (11)《蒋中正电梅贻琦关于组织“志愿从军组织委员会”事》(1944年11月1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5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70页。蒋介石的这个电报是发给有关各校的通电稿,非专给西南联大。 (1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会议纪录·第三一六次会议》(1944年11月15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2卷,第359页。后,被开除的两个学生,一人已返校,一个加入战地服务团,故12月6日常务委员会议决恢复二人学籍。 (1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会议纪录·第三一六次会议》(1944年11月15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2卷,第359页。该会议记录未言主任委员姓名,但11月15日之《云南日报》及昆明《扫荡报》所载中央社消息,均云“由梅常委贻琦担任主任委员”。 (14)陈雪屏与姚从吾在三青团西南联大分团和国民党中央直属西南联大区党部的任职,见《西南联大“党义教学委员会”组织及授课情况》(1944年3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3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15)(28)冯友兰:《从知识青年从军说起》,《扫荡报》(昆明)“星期论文”,1944年11月5日,第2版。 (16)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编写组:《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1919-1949)》(修订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17)《军事委员会外事局招考英语译员启事》,《云南日报》,1943年8月2日,第1版。 (18)何宇整理:《西南联合大学八百学子从军记——1944届从军学生的译员生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总109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214页。 (19)《译员待遇再改善,自本月开始三级译员每月薪津万余元》,《扫荡报》(昆明),1944年10月27日,第3版。 (20)西南联大参加青年远征军的王宗周说,他们在昆明北校场入营后,于1945年2月2日领到半月军饷25元(见王宗周《“天声服二连”,提起来真可怜——青年远征军琐记》,西南联大校友会编《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据此推知,他们入营之初的津贴为每月50元。 (21)《军事委员会译员训练班招考学员启事》,《中央日报》(昆明),1945年3月17日,第1版。 (22)《军事委员会译员训练班招考学员启事》,《中央日报》(昆明),1945年3月17日,第1版;《译员待遇调整》,《云南日报》,1945年3月29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