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闻黎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青年远征军(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闻黎明 参加讨论

三、执行任务与归国
    3月26日,天声服二连的西南联大同学经过考试,全体毕业,无一人不合格。一位同学自豪地说:“这是汽车学校的创举,第一次由联大同学打破了他们的纪录。”(59)结业时的同学们有很多梦想,尤其是希望握起钢枪,至少留一张持枪照片。但是,长官们显然对这些思想“左倾”的同学很不放心,除了让他们执行运输任务外,根本没给他们使用枪支的机会。(60)
    4月中旬,中驻印军总部汽一团命令派出三个汽车连,将储存在蓝姆伽的军用卡车和物资,移交给驻加尔各答的英军物资库。这是取得驾驶合格证的同学们第一次接受任务,况且加尔各答不仅是印度最大的城市、英属印度的首府,和印度东部商业与金融中心之一,还有星罗棋布的哥特式、巴洛克式、罗曼式、东方式和印度-伊斯兰式建筑。由于大家都摩拳擦掌,想得到这个任务,不愿意挫伤大家求战热情的简立,决定举行全团大会,由各连连长抽签。抽中的连队欢呼沸腾,抛衣脱帽,马上整装出发。为了展示中国军人风采,接受任务的每位同学都将黄咔叽军装烫得笔挺,在一个星光明亮的凌晨,每人驾驶一辆装满物资的GMC军车,沿着蓝姆伽的森林公路,驶向比哈尔省宽阔的甲级公路,朝着东南200里的加尔各答进发。
    这批车队是启程后的次日中午驶进加尔各答郊区的,然后减速通过下为火车道、上为公路的豪拉双层大铁桥。该桥长1.7英里,汽车在上面行驶,犹如穿行于云端,很是让人兴奋。进入加尔各答,在美军联络官带领下,大家把军用物资移交给英军物资库,完成了在印缅战场上的第一次任务。
    在加尔各答,同学们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上的伟绩,显然大大增强了海外侨胞的自豪。在繁华的大街上,一些英国、印度士兵和百姓,也纷纷友好地向他们喊道:“支那巴布好!”(中国先生好)这样的任务还执行过一次,当他们再次到达加尔各答的4月20日,恰巧传来盟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的消息,在一片欢呼声中,探照灯光交叉射向夜空,把全城照得通明。(61)
    西南联大青年在远征军期间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是驾驶美国援华汽车返回昆明。大约6月下旬,汽一团首先在雷多接受了美国援华的一批军用汽车,随即奉命分批开往国内。第一批车队有70多辆吉普车和十余辆卡车,由团本部、第四营、第一营第一连之一部240余人组成,美军菲特上尉任队长。7月6日,这支车队在团长简立和美军第四十七运输营营长克拉克中校亲自率领下,驾驶着满载军用物资带拖斗的崭新吉普车,沿着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奔向离开半年、情牵梦绕的昆明。
    1059英里,在西南联大青年远征军同学们的心里是个永不磨灭的数字。当汽车驰过浩荡的缅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中国云南境内称独龙江),驰过缅北一望无垠的平原,驰过奔腾的怒江,穿过江上的惠通桥。他们看到了横躺在密支那郊外满身是枪眼的列车,看到了许多战争遗迹。一个加油站旁边的高大指路牌上,写着八莫、昆明,还写着东京。这些,让同学们感到了一种艰苦中迎接胜利的乐观。
    7月,是既炎热又多雨的季节,途中辛苦可想而知。车队经过八莫时,烈日当空,酷热异常,附近没有可供饮用的水源,只有一个积了雨的死水小塘,水浊得与泥浆一样。大家身染泥污,为了洗澡,步行三里路才找到一条清水河,但浴后回到停车场,又是满身大汗。伴随炎热的,还有蚊虫,他们大多没有蚊帐,不得不整夜受着蚊虫的骚扰,但第二天早晨6时半,又得驾车开拔。过了八莫,几乎全为山地,曲折如羊肠,偏偏天又下起雨,致使道路泥泞不堪。这种生活,直到过了南坎抵达中缅交界的小镇芒友,才有了篷帐和水管设备。
    车队经过的地方,有不少是滇西战役的战场。在芒友,停车场旁有座“新一军三十八师芒友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公墓建在小山之巅,两个月前刚刚落成。一些同学拾级而上,到墓前致敬凭吊,与留在墓旁的三十八师部分士兵交谈。士兵告诉他们,三十八师就是在这里歼灭了日军主力,新一军与新六军也是在这里会师的。大家听了,不由对这些将士产生无限钦慕。(62)
    7月11日,车队离开芒友,不久进入中国境内的畹町。此后的路面虽有一段铺着柏油,但路面坑坑洼洼,所过的桥梁也大都在日军撤退时被破坏。车到龙陵至土背间,降起大雨,大家蜷卧车中,衣服和被褥多被打湿,令人整晚苦不堪言。到达保山后,车队休息一天。此后路况有所好转,但天晴后又有尘土风扬,仍然遭罪不少,14日到达永平时大家几乎全成了泥菩萨。15日,车队进入云南驿,为了保养车辆,大家在这里又休息了一天。停车场附近没有水源,当地人纷纷提着水桶来卖,有的要100元,有的竟索价200元,真是让人咋舌。但是饮用和保养车辆都离不开水,大家只能任人敲竹杠。云南驿距昆明只有203英里,看到胜利在望,有的人兴奋过了头,结果上路不远就有人翻了车,车中三个人都受了伤。这是这支车队行军十余天来唯一的不幸事件,但驾驶员并非青年军士兵,而是从别的单位调拨来的。
    17日中午,车队到达楚雄。这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云南日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正义报》等主要报纸,都以热烈的文笔报道了汽一团第一批车队抵达楚雄的消息,有的还预测了次日进入昆明的时间。汽一团的战士们,更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大家再次检修了车辆,把汽车冲洗的干干净净,换上整洁的军装。18日早晨,长长的车队如巨龙一般,向昆明滚滚奔去,于下午2时许到达春城。抵达昆明后,首先向SOS进行交卸,卸掉物资的车队,驻扎于昆明西郊的车家壁集结待命。(63)
    前后13天的行程中,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不用多说,可贵的是,他们在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同时,还表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勿需讳言,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目的在于打通当时仅有的陆上国际通道,但史迪威公路的通车也被一些人当作发国难财的捷径。如有的部队把炮弹的火药倒出来,装进口红,甚至还有把整桶汽油倒掉,装入花旗袍和高跟鞋之类的紧俏货。西南联大同学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出发前组织纠察队,严格检查各人行装,“谁都不准带私货,多带一条手绢或一把牙刷,也要当场烧了。”这一措施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名声,途中,汽一团的车辆经过检查站,一摆手就过去了。在中缅交界的畹町,有一个很大的检查站,负责检查的宪兵摸一摸他们的行李,说“你们好穷啊,连个箱子也买不起。”(64)宪兵的不解,反倒衬托了这些大学生的洁身自律。汽车暂编第一团是青年远征军中最先执行驾车回国任务的部队,因而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7月18日,汽一团到达昆明的当天,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代表学校前往车家壁慰问。只见同学们个个体格强壮、精神奕奕,一改过去白面书生之态。队长菲特上尉一再向查良钊称赞汽一团的同学,说他们“秩序井然”、”动作迅速”、“充分表现了合作的精神”、“驾驶技术高超”,(65)克拉克中校也说“彼等为前所未见之优良驾驶员,暨彼等有佳之守法精神,合作精神。”(66)7月19日,驾驶着160余辆汽车的汽一团第二、三批车队,分别于上午11时半、下午2时许抵达昆明。(67)最后一批即第四批,亦于20日到达。带队的美军军官,同样“莫不赞誉不置”。(68)
    一直关注着这支部队的杜聿明,也于7月26日上午9时检阅了汽一团。简朴而隆重的检阅仪式,在碧鸡关的一个广场举行,汽一团在简立少将率领下,接受杜聿明将军检阅。(69)当时,兼任昆明防守司令官的杜聿明在讲话中透露了一个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消息:汽一团将调往太平洋菲律宾组建海军陆战队,配合盟军攻打日本三岛。这个消息让大家异常兴奋,人人准备参加直捣敌巢、扬我国威的战斗。(70)
    杜聿明检阅汽一团的第二天,7月12日从雷多出发的汽车暂编第二团,也在团长黄占魁将军率领下,经过16天跋涉抵达昆明。(71)庞大整齐的车队中,有西南联大的殷福生等。(72)
    随着汽二团的归国,西南联大从军同学全部返回国内,这就使西南联大能够召开盛大的欢迎大会。欢迎大会是7月29日上午10时举行的,地点在东食堂。那天,东食堂大门上横挂着红底白字的布标,上书“欢迎在印度受训青年返国参加反攻”,门旁竹竿上悬着串串鞭炮。这次大会极为隆重,不仅戴眼镜、长胡子的教授纷纷前来参加,有的还把太太、小孩也带来了。会上,大家先唱国歌,再唱校歌,接着梅贻琦致词。报载梅贻琦致词大意为:“(一)你们每个人都晒得黑黑的,身体比从前都要壮健,虽然耽搁了半年多的功课,可是增加了许多的实际经验和一部分与课业相联而有价值的训练。(二)今后军事的提倡,军政的改革,你们责任重大,中国军队,因为教育的问题,难于达到一定的标准,中级干部往往不能了解士兵,但学生一入军队,就成了士兵,即应该服从命令,我以为十八岁以上的青年都应该有一年以上的军事训练,每个人都是兵,随时可以动员自卫。”
    继梅贻琦讲话之后,从军同学纷纷发表各自感想。有的表示“希望有新式武器的训练,获得新的现代的进步的军事教育,以满足他们初从军时美丽的理想,并获得很多的新知识,多多的贡献国家。”有的说我们是有热血有气节的大学生,为了尊重自己的人格,决不能利用机会甘趋堕落。发言中,也有人忍不住发泄了一些不满,如饮食上,每天只在下午5时吃一顿饭,其他时间只有干糙的饼干。待遇上,每个月的薪水不过1800元,还不够维持个人生活。大家的发言,像久离故乡的孩子,向母亲倾诉一切在外遭遇,千言万语滔滔不尽。(73)
    师长们默默地听着同学们的发言,袁复礼、张奚若、冯友兰等教授的答词,只能说起勉励大家继续服务,不负参加青年军的初衷和学校、国家期望的话。不过,学校对同学们的要求还是非常认真的,8月1日下午,校务会议做出两项决议:第一项为:“汇集从军同学意见及实际情形,由本校建议蒋委员长请求改善,推选冯友兰、潘光旦、刘崇鋐、张奚若、闻一多、黄钰生、陈雪屏七教授起草,由冯友兰教授召集。”第二项为:“定期参观从军学生营地。”(74)可惜的是,教授会的建议没有见到原文,无从了解学校究竟提出了哪些具体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