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整理:郭沫若与胡适古史研究的区别
郭沫若、胡适是上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两颗巨星,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学问上兼及古今博通文史哲学的大家风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三、四十年代,史学界就有《胡适与郭沫若》的专著出版,将二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在当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份量。但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郭沫若与胡适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有着不同的史观作指导,这就直接规限了他们在学术星空中的不同轨迹。在历史研究领域,他们两人的研究课题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上,取得了不同的学术成果,表现两人不同的学术境界。他们的差别不仅是两个文化人治学风格的差别,而且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资产阶级史学在历史观念和治史内容、治史方法上的区别。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讨论郭沫若史学的论文常常将郭沫若、胡适的作为两个相反的例证来加以对比。那么,郭沫若、胡适古史研究究竟有哪些分歧?他们在政治上是相对的论敌,但是在学术上他们是不是能够在反封建史学的基点上兼容存异呢?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曾经将自己的古代史研究与胡适的古史研究作了区别。郭沫若认为他与胡适的古史研究的区别是:胡适的古史研究立足于整理,而他的古史研究立足于批判,整理的目的是"实事求是"、"知其然",批判的精神是要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知其所以然"①。整理旨在通过对史料的考订,以求得历史真相;批判的精神是要求得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得到对历史的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整理与批判从学术上讲是两个不同的学术层次,前者是后者所必经的阶段,同时,后者是前者的质的飞跃。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之。 一、整理与批判 是什么原因促使郭沫若、胡适在古史研究上作出如此不同的选择呢? 首先是他们接受了不同的历史哲学作指导。从1924年开始,到1927年,郭沫若经受了一系列革命实践的锻炼,阅读和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哲学指导下完成的。它"把中国实际的社会清算出来,把中国文化、中国的思想,加以严密的批判"②,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对历史犀利的观察力和宏观上的把握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指导下,郭沫若的古史研究表现出这样几个特色:1、重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③他花费了相当的精力考察中国铁器的产生年代,并将之作为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准,确定社会分期的佐证。2、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古代社会,对旧史料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并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作为划分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的界线。3、人民本位的观点。 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与封建史学的唯心史观截然对立,由于郭沫若是站在人类思想哲学的最高成就上鸟瞰中国古代社会,所以他对待古史的态度是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他要彻底推翻几千年来用唯心史观建筑起来的封建史学体系,建立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系统。 胡适所奉膺的是实验主义哲学,他是这样概括他的导师杜威的哲学根本观念的:"这些根本观念,总括起来是,(1)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对付人类周围的环境;(2)在这种应付环境的行为之中,思想的作用最为重要,……(3)真正的哲学必须抛弃从前种种玩意儿的'哲学家问题',必须变成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④。胡适对杜威的这些观念作了如下阐释和发挥,首先他认为所谓"经验就是生活",是因为经验是人生的指导,人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方法,可以知道某种原因会发生某种结果,就可以推知未来,也可以预先增添人们主持后来经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胡适的"经验"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规律",规律是对社会运动的总体本质的把握,经验则是对具体事件的直观把握。由于经验是从处理一件件具体事情中取得,经验积累是一点一滴的形成,所以胡适最强调、最重视的就是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这种哲学贯彻到他的古史研究中,他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须知解放不是笼统的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的改造。都是一点一滴的解放。……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⑤基于这样的认识,胡适的古史研究也就停留在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使他的研究成果显得零碎而杂乱,终身没有超出史料整理的的范围。其二,胡适全盘接受了杜威的"思想的作用最为重要"的唯心观点,思想的指导放在了行为实践的前面。这就使他难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抗拒心理愈趋严重。1919年胡适在《四论问题与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指出物质文明与经济组织在人类进化社会史上的重要,在史学上开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替政治学说开许多生路。"1923年,胡适再次谈到唯物史观时,又说:"不过我们治史学的人,知道历史事实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虽然极欢迎"经济史观"来做一种重要的史学工具,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思想知识等事也都是'客观原因',也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所以,我个人至今还只能说,'唯物(经济)史观至多只能解释大部分的问题。'"⑥1930年,胡适对唯物史观的态度完全改变,他说:"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斯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⑦对待唯物史观,从欢迎到有所保留到完全拒绝,表明胡适的唯心史观已经圆融贯通,成熟到固步自封,排斥其它思想学说的地步。其三,关于真正的哲学必须抛弃从前种种"玩意儿"的哲学家的问题,就是与人生行为毫无关系的哲学命题,也即对"本体"、"现象"、"主观"、"外物"等抽象问题的探讨。而所谓解决"人的问题"的哲学,则是"老实承认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行为,就是思想的作用指挥一切能力。"⑧他用具体的经验取代人们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指导,在哲学上完全实用化和庸俗化。这种实用的态度使胡适特别痛恨人们对抽象理论和主义的探讨,甚至他也否认自己的"实用主义"在理论上的意义,而强调它只是一种方法。由于胡适的哲学思想反对主义,敌视理论,拒绝唯物史观,只强调具体的经验,只主张一点一滴的进步,这就限定了他的古史研究的基调是一点一滴的史料"整理",不可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和阐释历史。在胡适的影响下,相当一批资产阶级史学工作者认定史学就是史料学,毕生精力从事史料的考订,形成资产阶级史学的主要流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