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结语 “弗兰克案件”一直引发学者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包含了美国“进步主义时代”南方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反映了美国当时尖锐的阶级、种族、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民众文化心理,因而这一事件成为一个反映了美国社会历史变迁景象的典型载体。“弗兰克案件”是时代的产物,移民浪潮、工业化社会变革、阶级矛盾、本土主义、宗教冲突、种族主义思想、反犹主义、政治斗争、私刑的流行……这些众多的时代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弗兰克的悲剧历史命运。 “弗兰克案件”只是北美犹太人艰辛的移民、创业史中的一个插曲,但是这一历史事件历经百年而影响不绝,它所折射出的美国多民族国家不同族群、阶层间交往、博弈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却能带给我们以重要的借鉴与警示。在风云变幻的当代国际社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不同族群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依然是许多国家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是影响其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许多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相似社会转型和历史变革的民族和国家,如何解决好民族、种族矛盾,调整好不同社会集团、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而缓和社会冲突与阶级仇恨,“弗兰克案件”应该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与启迪。 注释: ①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弗兰克案件》(Leonard Dinnerstein, The Frank Case),佐治亚1987年版,“前言”,第10页。 ②《利奥·弗兰克的受私刑》(The Lynching of Leo Frank),参见“美国犹太人历史网站”,http://www.American Jewish History/Society.htlm。 ③2000年,美国出版了一部《美国历史上的私刑摄影集》,里边收录有弗兰克私刑场面的照片。在进行私刑(主要是针对黑人)时,执行者会要求公众、甚至媒体进行参观、拍照,这些私刑场面的照片往往被制作成明信片进行保存和传播。 ④《世界历史》1989年第2期。 ⑤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反犹主义在美国》(Leonard Dinnerstein, Anti-Semitism in America),纽约1994年版,第918页。 ⑥⑦余志森等:《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204页。 ⑧王寅:《镀金时代的外来移民》,《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 ⑨参见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⑩詹姆士·P. 文德、詹姆士·W. 刘易斯:《美国的圣会:圣会研究中的新视角》(James P. Wind and James W. Lewis, American Congregations: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Congregations),伦敦1994年版,第102页。 (11)参见石涵月(石竞琳):《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石竞琳:《欧洲基督教世界反犹主义的历史原因》,《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3期。 (12)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 (13)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反犹主义在美国》,第181页。 (14)肯尼斯·科尔曼编:《佐治亚的历史》,(Kenneth Coleman, ed. A History of Georgia),雅典1977年版,第233页。 (15)朱莉娅·柯克·布兰科伍德:《拖洗和打字:20世纪早期亚特兰大妇女们的工作》(Julia Kirk Blackwelder, "Mop and Typewrite: Women Work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Atlanta"),《亚特兰大历史期刊》(Atlanta History Journal)1983年秋季号,第21页。 (16)(17)(18)南塞·马克林:《利奥·弗兰克案件再思考:反动的民粹主义构成中的性与性别政治》(Nancy MacLean, "The Leo Frank Case Reconsidered: Gender and Sexual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Reactionary Populism"),《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1991年12月号。 (19)列奥那德·德纳斯坦:《进步时代的亚特兰大:一件佐治亚的德雷福斯事件》(Leonard Dinnerstein, "Atlant in the Progressive Era: A Dreyfus Affair in Georgia"),弗里德里克·考普·耶和编,《美国的工业化时代》(Frederic Cople Jaher, ed., The Age of Industrialism in America),纽约1968年版,第154页。 (20)(21)(22)参见南塞·马克林:《利奥·弗兰克案件再思考:反动的民粹主义构成中的性与性别政治》。 (23)大卫·L. 卡尔顿:《南卡罗来纳的工厂与城镇(1880~1920)》(David L. Carlton, Mill and Town in South Carolina, 1880~1920),巴登鲁奇1982年版,第246页。 (24)南塞·马克林:《利奥·弗兰克案件再思考:反动的民粹主义构成中的性与性别政治》。 (25)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利奥·弗兰克与美国犹太人社区》(Leonard Dinnerstein, "Leo M. Frank and the American Jewish Community"),《美国犹太人档案》(American Jewish Archives)1968年11月号,第116页。 (26)斯蒂芬·J. 古德飞勃:《陷害》(Stephen J. Goldfarb, "Framed"),《美国遗产杂志》(American Heritage)第47卷第6期(1996年10月)。 (27)(28)(29)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弗兰克案件》,第150~156、95~97、160页。 (30)(33)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弗兰克案件》,第160、148页。 (31)(32)陈永国:《美国南方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3页。 (34)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反犹主义在美国》,第178页。 (35)查尔斯·珀:《利奥·弗兰克事件》(Charles Pou, The Leo Frank Case), http://georgiainfo.galileo.usg.edu/leofrank.htm。 (36)雅各·瑞德·马库斯著,杨波等译:《美国犹太人1585~1990年:一部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37)列奥那德·德纳斯坦:《弗兰克案件》,第45~46、53页。 (38)《纽约时代周刊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03年10月26日,第21页。 (39)南塞·马克林:《利奥·弗兰克案件再思考:反动的民粹主义构成中的性与性别政治》,第94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