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家争鸣,重新探索 如上所述,在过去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的理解,导致对历史科学研究的不良影响,但不能因此得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不能指导研究历史的结论。前些年,从国外引进许多史学方法论,这对加强史学工作者的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但不能用这些方法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至今仍然是最好的方法论,问题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进行重新探索,重新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并指望能做得更好些,唯一的办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其它理论一样,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而且由于时间地点的转移而部分观点也会失去普遍意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科学的体系,它的主要原理是有广泛现实意义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等的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它的权威性是不可置疑的。也正因为如此,要纠正其中受历史局限的个别原理或某些论点的传统看法就不那么容易,即使经过长期探索而勇敢提出异议的人,也不免要承担风险。因此,我以为对某些理论观点是否还可以继续运用,在意见不一致或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百家争鸣的办法,进行探讨。在讨论中发扬其真理部分,抛弃其局限的部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百家争鸣中得以发展,使中国历史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发展。 近几年来,在史学界展开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以及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都是属于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学理论的重新探索。尽管这些讨论意见还有很大分歧,这些意见,可能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大多数论者还是在讨论中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或修正了原先的错误观点。通过这些讨论,人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肯定地主阶级有创造封建社会历史的积极作用,以及地主阶级抵抗派在近代反对外国侵略者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当然,这些问题的讨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这些问题能被提出讨论毕竟是件好事。那么,类似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研究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等,能否也进行一些讨论。尤其是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研究的关系对我国史学研究影响最大,偏颇也最多,看来简单地对它进行肯定不对,简单地进行否定也不对,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具体分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应是实事求是,各抒已见,不论那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应受到尊重,不应随便用"左"和"右"的政治帽子来抨击对方。另外,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时,应该是直接联系经典作家的原著进行讨论,不要绕弯子,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至于这些问题哪位经典作家讲过,哪位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这本身并不重要,不必作过细地考证。显然,马克思讲过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理,斯大林讲过的话也并非都是错误的,问题的实质是这些观点对于现实社会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可行的。 应当相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学理论的讨论,对历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健康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正确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之后,便会更有效地指导历史科学的研究和历史方法论的变革,把我国历史科学研究引向一个新的境界。 注释: ①梁启超:《新史学》,见《梁启超选集》第279、278页。 ②《胡适文存》卷二,第211-212页。 ③《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199页。 ④⑩《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28、第605-606页。 ⑤(12)《历史问题论丛》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页、第66页。 ⑥⑨《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第19-20页、第208页。 ⑦《朱元璋传》"自序"第3页。 ⑧见《光明日报》1961年3月21日。 (11)《红旗》1959年第10期。 (13)《历史教学》1961年第10期。 (14)《吕振羽史论选集》,第610页。 (15)见《光明日报》1962年1月4日。 (16)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 (17)见《光明日报》1985年1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