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4)
五、殷墟的一般居址与手工业作坊 在宫殿区外,殷代居住址的分布较密集。在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南、三家庄、大司空村、洹河南岸的孝民屯、白家坟、北辛庄、四盘磨、王裕西地与南地、薛家庄、苗圃北地、梅园庄、刘家庄北、徐家桥等地都发现过殷代的居址。居址包括房屋基址、窖穴、水井等,下面我们着重介绍房基。 殷墟发掘的房基数目远不如墓葬多。其中保存稍好能看出基本轮廓的房基就更少。只一百多座。这一方面是因为殷代的房基距地表较浅,多遭晚期的遗迹破坏,另一方面是很多遗址都是配合基建发掘的,时间紧迫,人力、经费有限,只能揭露一部分,有时只清理遗址内的墓葬。殷墟一般遗址中的房基可分地上与地下建筑两大类: (一)地上建筑,平面大多作长方形,一般是用先挖地基然后填土夯打的方式营建的,按其面积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1.大型房基发现2座。一座位于小屯西地现今考古工作站的南围墙下,是1958年清理的。房基的范围20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发现由河卵石组成的础石18块,础石的间距多在1米左右,在础石范围内发现无圹穴与葬具的人架4具。在南排础石外侧发现儿童瓮棺葬4座,成直线排列。房基的居住面遭破坏,边线不大清楚。1997年春,在白家坟东南发现另一座大型夯上基址,南北长17米,宽11米,面积187平方米,门向朝东,基址上有排列有序的础石。房基的中前部有“前堂”,面积约55平方米。在前堂沿墙基一带的夯土中,发现18座儿童瓮棺(注:考古所安阳队:《殷墟考古又有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31日。)。 以上两座基址面积大且房基中部无隔墙,基址下有成人和儿童骨架,排列有规律,当是奠基时的人牲。由此推测,这类房基与一般性的住房有所不同,而是有特殊用途的。考虑到大房基在族的聚居区内发现,它们可能是宗族或家庭举行活动的场所,或许是族庙之所在,似后世的“祠堂”。 2.中型房基面积30-80平方米,在小屯西、苗圃北地、大司空村、徐家桥等地均有发现。有的房基四周筑有夯土围墙,分单间与双间两种。如小屯西地CF201,长9.5米,宽8.1米,四周有夯土墙,房内还有两个并列的方坑作储物之用。再如苗圃北地东区VF6,长8.2米,宽4米,四面有墙,中部还有隔墙,门道在南。 3.小型房基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这类房基在苗圃北地发现较多,有的是铸铜器的工房。如F16,长2.3米,宽2.5米,面积近6平方米,在基面上有一块长方形硬面,硬面上有一厚约10厘米的残碎陶范,少数范面上还粘有铜渣,在房基周围也出有不少碎范。 (二)地下建筑 在殷墟这类遗存较多,形状多是圆形或椭圆形的窖穴,面积从几平方米到数十平方米不等。如小屯西地GH405,平面呈椭圆形,坑口南北长10.5米(包括通道),东西宽4.8米,面积50.4平方米,距地表深6米以上(已超过潜水面)。南端有一条窄长通道,上有13级台阶,在通道两侧的地面上,有支撑棚的柱洞5个。又如苗圃北地PNIH1,长圆形,口径3.5米,面积近10平方米,深1.6米,坑底平坦,有经践踏的硬面。坑西南角还出有完整的陶鬲。这些简陋的穴居,可能是贫民或奴隶栖身之所。 (三)铸铜作坊 发现于小屯东北地、薛家庄、孝民屯西、苗圃北地,其中以苗圃北地铸铜遗址最重要。它的面积大,约1万多平方米,延续时间从殷墟一期至四期,出土的铸铜遗迹与遗物非常丰富。在苗圃北地的东区,陶范与陶模出土了2万块左右,以礼器为主,器类有大方鼎、圆鼎、簋、方彝、觥、卣、觯、斝、角、觚、尊、器盖等,武器和工具较少。所出的范,大多器形匀称,花纹精致、繁缛、清晰。在殷墟一些较大的、纹饰华美的青铜礼器如大方鼎、大的方彝、觥等,主要出于王、王室成员及高级贵族的墓中,故可推测苗圃北地是属于王室控制的铸铜作坊。 位于薛家庄南地、孝民屯西地的铸铜遗址,规模较小,出土陶范的器类也较少,如孝民屯西,以铸造工具、武器为主,礼器范只觚、爵、簋、鼎四种,形制较小,纹饰简单、粗糙,也较模糊。时代从殷墟二期至四期。联想到殷墟族墓地(如西区墓地)二至四期墓所出的同类铜器多属明器,质地较差,纹饰不清晰,可能就是用这种小型铸铜作坊的产品(注: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第4期。)。这种小型作坊大概是由族的首脑管辖的民间铸铜作坊。 (四)制骨作坊 发现于大司空村东南地和北辛庄南。从所出的半成品和废料看,这两个作坊都是以生产骨笄为主,其中以大司空村的制骨作坊规模较大,当时制造骨器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出售。 殷墟至今未发掘到制陶作坊,在王裕口南曾出土过大批烧流了的陶器,估计制陶作坊在这一带。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