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5)
六、殷墟族墓地的发掘与研究 殷墟族墓地的分布相当广泛。在殷墟范围内,20多个自然村都发现了殷代墓葬,离洹河与宫殿区较近的苗圃北地、王裕口南、白家坟东南等处墓地,与居住址呈交错的现象,有些地方如后岗、西区(北辛庄南、白家坟西、梅园庄与郝家店北)、郭家庄、刘家庄等处,则是较为纯粹的族墓地。 族墓地的特点是: (一)在墓地内,墓葬大多较有规律地分片分布。据其分布情况,可分为若干个墓区,在每个墓区内的墓群,亦可细分为若干个组。如西区墓地,从1969年至80年代中期发掘了1800多座墓,可分成10个墓区(注:在《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中将西区墓葬分8个区;在《殷墟的发现与研究》121-128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据新出土的资料分为10个区。),或8区41组(注:葛英会:《殷墟墓地的区与组》,《考古学文化论集》2,文物出版社,1989年。);后岗107座墓,可分3区8组(注:刘一曼、徐广德:《论安阳后岗殷墓》,《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年。);郭家庄191座墓分3区19组等14(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二)各墓地或墓区中所出的铜礼器,其上的族徽铭文是有所区别的,如西区第七墓区常见“共”字,八区常见字,郭家庄墓地北区以“亚址”为主,戚家庄墓地以“爰”、“菔”为主,苗圃南地出字,刘家店北地见“举”与“宁”字等。族徽铭文的不同,表明族别的不同。 (三)各墓地或墓区中陶器的组合有一定的差别,如后岗一区墓随葬鬲较多,二区觚、爵、罐多,三区则以觚、爵为主;西区墓地,一区后期墓用鬲很少,三区则用鬲极多,而八区的陶觚多单独使用。簋在后岗墓地出土不多,但在大司空村则较普遍,陶器组合上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族在生活习俗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四)在一个墓地或一个大墓区中,有随葬品丰富、较大的墓(带墓道的大墓或大的长方竖穴墓),亦有较小的随葬品贫乏甚至无随葬品的墓,反映出宗族内部不同支族、家族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生前分属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但由于彼此间仍保留着相同的血缘关系纽带,死后都可以共葬于同一墓地之中。 (五)在同一墓地或同一墓区中,规格相同的墓常聚在一起,这点在郭家庄墓地得到较充分的反映。 郭家庄墓地分北、中、南三区,北区的墓面积较大,如一座带墓道的墓(M171)及一座面积13平方米的较大的长方竖穴墓(M160)均在该区第三组,两墓相邻。M160出土各类随葬品353件,有殉人4个,规格较高。北区的墓墓室面积多在3-8平方米之间,随葬品较丰富,有椁室、有殉人的墓也稍多。中区墓面积大多较北区小,最大的墓6平方米,出铜器及殉葬人的墓也较少。南区的墓面积更小,大多在2.5平方米以下,没有一座墓椁室,也没有一座墓殉葬人,随葬品较北、中二区贫乏。这些情况表明:地位显赫的贵族或财力雄厚的人及家庭葬于北区,地位次一点的葬于中区,地位较低又较贫困的家庭埋于南区(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可见在一片大的族墓地中,墓葬的分布也体现了等级的差别。 (六)在殷墟族墓地中,常见到两座大小相近、彼此相邻、互相平行的墓成对排列在一起,有的学者称之为“异穴并葬”墓,并对这一问题作了专门地研究(注:孟宪武:《试析殷墟墓地“异穴并葬”墓的性质--附论殷周社会的婚姻形态》,《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这类墓的特点是:1.两座墓的距离甚近;2.两墓大体平行,但多为一前一后;3.墓向与人的头向相同;4.墓室大小、葬具、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制、质地等相近;5.墓的时代相同或相近。在经过人骨鉴定的这类墓中,性别均为一男一女,从而可以推测,墓主为夫妻关系。在大司空村、西区、戚家庄、刘家庄南地,这类“异穴并葬”墓约占该墓地总数的近二分之一,反映出这是殷代较为流行的埋葬习俗。 除了异穴并葬外,也有少数同穴并葬的例子。如西区墓地一区的一座小墓M2686,墓底有一条南北向的土梁,把墓室分为东西两个小坑,东坑为俯身直肢的男性骨架,西坑为仰身直肢的女性骨架,两坑均无随葬品。殷墟发现的异穴(或同穴)并葬,墓室面积大多较小,随葬几件陶器,也有少数墓面积稍大,随葬成组青铜礼器,反映出这类并葬墓墓主的身份大多是自由民,也有部分是小贵族,他们生前过着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在家庭内部经济地位基本平等,与殷王和高级贵族一夫多妻的婚姻形状是不同的(注:孟宪武:《试析殷墟墓地“异穴并葬”墓的性质--附论殷周社会的婚姻形态》,《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七、车马坑发掘的主要收获 殷墟的车马坑至今发掘了37座,其中6座是30年代发掘的,31座是50年代以来发掘的,发现车马坑的地点有小屯东北地、西北岗王陵区、大司空村、孝民屯及其东南、郭家庄、刘家庄北地(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资料。)、梅园庄东南(注: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梅园庄殷代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梅园庄东南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98年第10期。)7处。 这37座车马坑,大多遭盗掘或被晚期的遗迹破坏,保存完整的只15座。这15座车马坑中埋2车4马与2车2马的各1座、1车2马的13座,后者占绝大多数。有殉人的10座,其中殉3人的1座、殉2人的4座、殉1人的5座。出兵器的坑9座,出兵器的坑大多也兼出工具。 车马坑的发掘,为研究殷代的车马葬制度、车子的形制、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点收获: (一)搞清了车马坑的埋葬方式。殷墟车马坑的埋葬方式可分为三类:1.基本上按照原来马车使用的情况埋葬,即驾马与车子套在一起,大多数车马坑均属此类。2.拆车葬,即车、马脱套,将马车的主要部件如轴、轮、舆、辕、衡等拆开,分别埋入坑内。3.整车与拆散的车共葬于一坑。这三类坑,以第一类最多,第二类次之,第三类最少(目前只见一座)。无论那一类坑,都是先把人与马处死放入坑内,然后再放车或车的零部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