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非典型性(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毕道村 参加讨论

凡此种种说明,认为奴隶制度在中国仅是残余因而不去考虑它的影响的观点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把同是封建社会的中国和西欧等同起来,它们事实上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虽然,支配封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同,但由于社会结构不同,这个规律在中国和西欧的运行机制就不一样。后者的历史运行轨迹背离历史运动的中轴线可能要比前者远得多,从而使中国封建社会"走着无数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43)同时,结构不同的系统,系统的机制,发生和发展的方式、条件和途径也都不同。在这些方面,中西封建社会不会是一致的。
    马克思从中世纪西欧抽象出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其运动规律。尽管10世纪后的西欧不同于中国,但是,这些概念和规律仍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它的主要矛盾。这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无疑有着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又要看到,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多种生产方式所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有着基于单一封建生产方式之上的系统所没有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因此,我们不仅不能用中世纪西欧的具体的生产组织和制度来套解中国封建社会,也不能满足于仅用人们已知的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去指导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由于这些规律是从西欧封建社会中抽象出来的,它主要是反映和总结了多种生产方式之间相互斗争和相继更替的社会运动,所以,历史科学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多种生产方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关系,以及基于此种关系之上的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在这方面,实在难以在中世纪西欧中取得借鉴,而主要靠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去独立地研究中国历史。所以,我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不是典型,实际上也就是说明这个社会是比中世纪西欧复杂得多的社会。这里有很多在中世纪西欧找不到的新东西,碰不到的新问题。要掌握这些东西,了解这个社会,就犹如去解答一个高等数学题。尽管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运用从初等数学中抽象出来的运算的基本法则,但是,如众所知,仅此,还不可能解答这样的题目,我们还必须去探索高等数学的特有的运算法则才能如愿以偿。显然,这种思想,这种方法与西欧中心论毫无共同之处。
    多种生产方式长期并存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是典型,规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不同于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和运动规律。因此,它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长期领先于西欧,以及近代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过程中,西欧为什么会经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政治混乱、生产力处于极低水平的倒退的时代?而中国却又为什么相反,政治上由分裂至统一,经济上日趋繁荣?传统解释中有关前者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经济衰退、战争的破坏和入侵的日耳曼人的极低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后者的则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和新兴封建生产方式的勃兴等等。若寻根究底,这些解释有很多是经不起比较和分析的。但是,当我们从这个过渡时期的并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考察这个问题时,事情也就豁然开朗了。在西欧,并存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封建制生产关系是逆向而行。在农业上,两者互为盈虚;在工商业方面,封建制工商业的成长则远远地落后于奴隶制工商业的衰落。结果,奴隶制工商业衰落了;而新的封建制手工业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还躺在襁褓之中,封建制商业尚未问世,这样,就出现了工商业的空白时期。商品经济微乎其微,国内经济联系十分簿弱,国家也就失去了统一的经济基础,政治上的分裂及随其而来的频繁战乱自然又进一步地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因此,这种局面的铸成与相互更替的两种生产方式之间只有斗争而缺乏互补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相反,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兴起主要发生在农业领域,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私有土地的出现,原来束缚在官府的工商业得到了解脱。它们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迅猛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国内经济联系的加强,国家逐渐统一。这又反过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所以,在这个社会更替时期,中国不仅没有出现工商业的断层,商品经济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由于农业与工商业的同步发展,才使两者互相推动,使当时的中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工商业虽然也有封建性质的,但其主要成分恐怕还是奴隶制的。当时著名的大工商业主,无一不是奴隶主。(44)因此,结论不言而喻:中国之所以在这个社会更替时期出现了与西欧截然相反的局面,主要得力于新兴的封建生产方式与残余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之间的互补和协同。两种生产方式的互补弥补了初生的封建生产方式难免的缺陷。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在其婴儿期即创造出高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这不能不是其中的底蕴。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协同关系由于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地主阶级的经济增殖力和对工商业控制力,从而阻碍了雇佣制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迟缓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所以,多种生产方式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双重的,即起过进步的作用,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历史事实出发,深入地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多种生产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组合形式及其运动规律,总结出它对历史的作用,显然超越于本文的讨论范围。这里,仅是略一述及,以视前景,目的在于说明:进行这项研究,对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科学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