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述林泰曾、杨用霖与镇远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日本研究》 关捷/关伟 参加讨论

林泰曾与杨用霖先后任北洋舰队左翼总兵统率镇远舰,在甲午战争中立下了卓越功勋,全舰官兵之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国魂。回首百年,前瞻21世纪,重温甲午黄海海战、威海海战中镇远舰官兵的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为民族殉节的浩然正气,对激励我们承继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振兴中华是有意义的。
    
    镇远舰是中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之一,在当时远东首屈一指。镇远舰属装甲炮塔舰,皆钢质,排水量7335吨,马力6000匹,航速14.5节,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载重能力达1000吨,可乘员330余人。1881年由德国伏尔铿(Vualcan)厂开始制造,10月9日与定远舰同时正式命名为“镇远”。一切由驻德国公使李凤苞监管。1885年7月3日,镇远舰由德国海军军官密拉克任管驾,刘步蟾驻舰随行启程回国。一路“远涉风涛数万里,俱臻平稳。”(注:《直隶总督李鸿章片》(光绪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洋务运动》丛刊,第3册,第10页。)9月28日由香港开至大沽。镇远舰建成后,驻德国使馆参赞王泳霓认为镇远舰存在质量问题,可是由于李鸿章等“亲诣验勘”,认为舰质与“合同相符”而不了了之。
    关于镇远舰的质量,姜鸣同志曾加考查认为,总体看,其设计集中了英弗来息白(Inflexble)号和萨克森(Sacksen)号两舰的优点,“如舰体主要仿照萨克森号,吃水约20英尺。炮台对角布局,则是吸收了英弗来息白号的特点,射击扇面较大;且从船中部移至前面,留出位置布置了两艘舰载鱼雷艇。装甲防护,采用‘铁甲堡’式,‘船之中腰,用钢面铁甲围绕为堡,前面长四十三迈当(即米)半,……两侧则下过水线,上至中舱。而机器舱、子药房均在堡内’”(注:许景澄:《遵旨勘验定远镇远两船工料并接管情形折》,《许文肃公遗稿》奏疏一,第6页。)。舰上配置30.5厘米内径炮两门,台上加护铁盖,台内有转盘,以压水机力运转,可使炮同时齐发(注:许景澄:《遵旨勘验定远镇远两船工料并接管情形折》,《许文肃公遗稿》奏疏一,第6页。)。还在舰之艏艉各置150毫米炮一门,70毫米炮四门,五管机关炮10门,鱼雷发射管三具。其动力装置为两台康邦平卧式蒸汽机。水锅八座,烟筒二具,火炉24门,“足以多受涨力”(注:许景澄:《遵旨勘验定远镇远两船工料并接管情形折》,《许文肃公遗稿》奏疏一,第6页。)。舱内淡水柜20具,可日供300人饮用(注:李鸿章:《验收铁甲快船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55,第16页。)。舰体之内部结构坚固:船底铁板以上相距1米,双层底铁板,用龙骨脊板上下抵连,又用直肋纵横相架,截成隔堵58格,一旦船底漏水难于通灌,舱分三层:下舱面前后用双层板为平铁甲,中段铁甲堡切连低准水线之下,故可蔽护全舰,致弹难以深穿。中、上舱亦以铁板为面,铁甲堡内之上舱面,则用双层铁板。机器舱露口处置以铁栅盖护,可防弹下坠。其主要缺陷,在于信号装置和信号员之位置毫无掩蔽,将指挥台安在距主炮过近的位置等,均属不当。(注:见姜鸣:《“定远”和“镇远”铁甲舰述略》,《船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82页。)。
    在北洋舰队中,镇远舰享有特殊待遇。无论是人员编制还是银饷均较充裕。按规定,镇远舰作为战船,初配备229人(注:《北洋海军章程》第一,《洋务运动》丛刊,第3册,第197-200页。)。1886年又经李鸿章酌定设官弁匠役331名,月支薪粮公费5711两,岁支医药费300两,煤炭、维修费、旗帜及号衣等岁约10万两,据实报销。
    操练是提高舰队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镇远舰在平时月大操,两月会操、年会哨外,每逾三年接受北洋大臣阅操一次。除平时操演和定期接受检阅外,还到国外进行操巡。
    1888年12月14日《北洋海军章程》奏准,17日谕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的同时,林泰曾被任为左翼总兵兼镇远舰管带。
    林泰曾,1851年生于福建闽县。16岁进福州船政学堂专攻驾驶,“历考优等”(注:池仲祐:《海军实纪·林凯仕军门事略》,见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第372-373页。)。20岁上“建威”练船实习,“遍历南北洋海港”(注:池仲祐:《海军实纪·林凯仕军门事略》,见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第372-373页。)。1873年随船赴新加坡、吕宋、槟榔屿各海口,于风涛中练习。翌年调到“安澜”舰教习枪械。1874年冬,又调回“建威”船任大副。翌年泰曾乘在福州船政局任职的法国人日意格(Giquel,Prosper Marie)赴英采购军事用品之机,考察西学。1877年26岁的泰曾以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身份赴英国学习驾驶、枪炮、战阵诸法。两年后,学成回国,充任“飞霆”炮船管带。1880年以“沉毅朴诚,学有实得”而晋游击,戴花翎,改任“镇西”炮船(注:池仲祐:《海军实纪·林凯仕军门事略》,见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第372-373页。)。同年冬,赴英接“超勇”舰,历经风涛艰险,于翌年返回后,因功升参将并得果勇巴图鲁名号,1882年晋副将。1885海军衙门建立后,兼办北洋水师营务处。
    泰曾对北洋海军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除出国接船,认真操演外,早在1880年曾与挚友刘步蟾将在国外之所学,撰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呈李鸿章。1888年4月,泰曾与周馥、丁汝昌等奉命,参照中外海军规章阵法等议订《北洋海军章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