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贵生贱物的思想是对杨朱以来道家思想的继承,但有自己的特色。它以利欲为人性,以适当满足利欲、怡愉养生为理想,认为不得其欲而穷蹙迫生不如死,这就基本上摆脱了道家的禁欲主义色彩。 其次,重义轻利。如前所述,《吕氏春秋》很重视人的利欲,认为适当满足利欲是养生的基本条件。但认为人之利欲的满足必须按养生的原则,根据"性命之情"加以节制,将贵生作为必要前提。同时又认为,在追求利欲时还必须用义加以节制,将义放在第一位。所谓义,如前所述,就其实质内容而言为利国利民,如人臣以"于国必利长久"为义,人君则"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即以爱利万民为义;此为义之大者。行理不苟,"高节厉行"亦得称义,此为义之小者。《吕氏春秋》认为,义为利之本,行义则得利:"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无义》)"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别类》)不利之利乃是事理的必然:"有知不利之利者,可与言理矣。"(《慎行》)若趋利而不顾义,则欲利而得害:"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同上)原因是不义则害人,害人则返于己:"小人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骄恣》)如,楚平王之臣费无忌害太子建,谮杀左尹郄宛,终遭灭族之诛;商鞅攻魏,诱骗其好友公子卯而得胜,秦惠王疑其操行,欲加之罪,鞅以其家属归魏,魏不接纳,终于同遭诛戮。同时还有小人之间的互相残害:"凡乱之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慎行》)况且不义则辱,辱则迫生。因此《吕氏春秋》主张行事应将义放在第一位:谋疑则以义断,它说:"凡谋者,疑则以义断事,从义断事则谋不亏,谋不亏则名实(利)从之。"(《召类》)命不可知则以义决,它说:"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知分》)甚至主张行义而不计利:"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慎行》)《吕氏春秋》义利观的基本倾向实质上是以利为目的,以义为唯一手段,与荀子义利并重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有相近之处。 最后,遗生行义。《吕氏春秋》一方面主张道家的贵生,一方面主张儒家的重义。然则生与义孰轻孰重?《吕氏春秋》终于选择了儒墨的价值取向,主张义重于身:"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不侵》)以身为人即是以身为义。豫让舍生刺赵襄子为智伯复仇,就是以身为"国士"之义:"(豫让说)范士仲行……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于智氏则不然……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同上)它高度赞扬"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国士",认为"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士节》) 综上所述,《吕氏春秋》结合儒、墨与道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义重于身、身重于利的人生价值观,以便适当节制和引导利欲,以推行其政治主张和道德学说。从其义--身--利的价值观看来自成系统。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大致的倾向。其中不无自相抵牾之处。例如道家重生贵己不徇于物的思想内在地包含着一种"自适"而不"适人之适"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吕氏春秋》在宣扬贵生贱物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观念。它说:"故大贵之生常速尽,非徒万物酌(取)之也,又捐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功虽成于外,而生亏乎内。耳不可以听,目不可以视,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扰,妄言想见。临死之上,颠倒惊惧,不知所为。用心如此,岂不悲哉!"(《情欲》)这显然与其遗生行义的思想相矛盾。又如越灭吴,楚文王以诈取息、蔡二国,赵襄子嫁姊于代王骗取信任,然后击杀代王而取其国,《吕氏春秋》评论说:"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后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长攻》)楚文王与赵襄子不择手段攻取无罪之国,而《吕氏春秋》却大加赞赏,这是法家狭隘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与其所主张的重义和义战是格格不入的。 四、治身为本、精诚、执一的道德修养论 《吕氏春秋》综合儒、墨、道的观点,提出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它高度评价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意义。认为治身为治事、治人、治国之本:"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先己》)"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执一》)治身之宝乃是道德。道德之宝胜于金玉,唯贤者知之: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粗疏),其取弥粗。"(《异宝》) 在道德修养方面,《吕氏春秋》要求"疾学","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无(勿)丑不能,无恶不知"(《用众》)。要学而有成,首先要立大志。无大志则不能成大器;志远大,行众多,虽不得所愿,亦可成大器: 空(孔)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众多长久,信也。(《谕大》)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矣。孔墨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矣,故务事大。(同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