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的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那些方面,它是完成战略任务的主要支撑点、关键点和突破口。战略重点解决了,由战略目标所体现的整个战略任务就可迎刃而解了。 从《实业计划》的分析可以看出,为在经济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振兴中华的战略任务,孙中山所确定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和一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基础产业既要雄厚,又要先行一步。这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更是这样。孙中山在80多年前撰写的《实业计划》正体现了现代产业经济理论的这一要求。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把交通、能源作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首要的战略重点。在其中的六大计划中有三项计划都是规划海港建设和内河航运的;除在第一、三项计划中分别论及了西北和西南铁路系统建设外,还专有一项计划是全面规划铁路建设的。作为交通业组成部分的通讯业,也受到孙中山的重视,他计划使电话、电报通讯网遍布全国。 为了保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实业计划》还采取两方面的配套措施。一是发展相关工业,如建设铁路机车和客货车辆制造厂以及造船厂,还计划发展水泥等建材工业。一是孙中山根据自己发现的“铁路经济上的原则”:“从利益之点观察,人口众多之处之铁路,远胜于人口稀少者之铁路。然由人口众多之处筑至人口稀少之处之铁路,其利尤大。”(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227页。)于是主张在我国由东南及中部人口稠密的地方向蒙古、新疆等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 作为战略重点,同交通相比,能源的开发在《实业计划》中论述得比较少些,但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 孙中山深知工业之发展,将有赖于作为动力的煤炭和石油的供给,更念及广大同胞打柴为炊的艰辛,他强调指出:“中国煤矿素称丰富,而煤田之开采者,不过仅采及皮毛而已。北美合众国每年所采取之煤约6万万吨,如中国利用同一方法采取之,并依其人口之比例以为衡,则产出之煤应四倍于美国。”(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61-362页。)所以,他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煤炭开发予以关注和投入经营。对于油矿的开发,孙中山更感迫切。他写道:“中国将来汽车盛行之时,煤气之需用或增至千倍。当此欧美各国煤油正在日渐减缩,由外国输入之煤油、煤气,断不足供中国之需要,此所以在中国以开采油矿为必要之图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63页。) 孙中山的上述预见在方向上是完全正确的,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决离不开煤炭和石油。今天中国大陆的煤产虽然还没有达到孙中山的预期,但也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原油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即使如此,犹感必须加强能源的发展。 (二)民生工业 在迄今为止的各种经济计划和战略方案中,明确地以满足人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需要为主线来规划工业发展的还很少,这说明孙中山把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到了战略决策的首要位置。依据这一意向,我特意把与人民衣、食、住、行等有关的工业称作“民生工业”。孙中山认为,中国工人、农民收入低下,生活困苦,“中国平民所以有此悲剧境遇者,由于国内一切事业皆不发达,生产方法不良,工夫失去甚多。”根本的救治方法,就在于“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的人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48页。) 对于发展民生工业,《实业计划》把粮食工业放在首位,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原则。但他又非专讲粮食的加工业,而首先从粮食生产讲起。粮食生产属于农业,孙中山又不是分析农业,而是提出要发展生产粮食所需要的机械制造业;之后,又提出粮食、肉类、鱼类等各种食物的贮藏、运输、加工、分配与输出;还特别提出了发展茶叶与黄豆生产的重要意义。 在《实业计划》中,对于衣服工业,按成衣的原料不同,分别论述了丝工业、麻工业、棉工业、毛工业、皮工业,并兼及制衣机器工业。孙中山认为,“居室为文明一因子”,中国传统的庙宇式的居民,十分简陋,而且把祖先牌位放在室内突出位置,“为死者计过于为生者计”,所以旧式居室必须改造。“就中国之居室工业论,雇主乃有四万万人,未来五十年中至少需新居室者有五千万,每年造屋一百万间,乃普通所需要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56页。)所以,在《实业计划》中,为发展居室工业,对建筑材料之生产及运输、居室之建筑、家具之制造及包括自来水、煤气和电话等在内的家用物的供给等作了详细论述。孙中山认为,近代社会不同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中国欲得近时文明,必须行动。”(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58页。)要行动,必有车;要用车,必有路;有车有路之后还必须有供车用的燃料,于是同人们走路有关的行动工业必须有一大发展。 以上各项都是同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联的工业,印刷工业则是同人们的精神生活相联系的。孙中山指出:“此项工业为以知识供给人民,是为近世社会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故此为文明一大因子。世界诸民族文明之进步,每以其每年出版物之多少衡量之。”(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59页。)拥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将来对印刷物的需求必然甚多,而且为了发展印刷工业,印刷机制造业、造纸业、印模工业与胶墨工业均须相应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