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建养建,自我循环 孙中山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深知地价会依位置重要性和开发程度不断上升的,位置愈重要、开发的程度愈深,上升的程度就愈高。于是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港口、市区、铁路枢纽的土地开发费用,可以在开发之前,地价甚低时,政府一次买进,待开发后地价上升,收益增加时,再以土地所增之值支付利息和归还贷款,弥补开发费用,实现自我循环。这是解决资金和资金偿还难题的可行之策。 (四)实施移民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布局不平衡,人口分布也极不协调,东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经济开发久远;新疆、蒙古、青海、西藏,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东三省人口较少,经济开发晚于关内。人口分布不均衡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反映,又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种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实现工业化,使全国人民都能享有近代之文明十分不利,于是孙中山根据美国、加拿大、澳洲及阿根廷等国移民的成功经验,以及关内向东北自发移民的客观效果,提出采取移民对策以促进实业计划的贯彻。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的第一计划中提出,首先向蒙古、新疆移民,认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他主张被移民的地方“土地应由国家买收,……,国家所得土地,应均为农庄,长期贷诸移民。而经始之资本、种子、器具、屋宇应由国家供给,依实在所费本钱,现款取偿,或分年摊还”。(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228页。)同时,孙中山主张移民区实行自治,移民经普遍训练后,实施民主政治。他还主张数过百万的应裁之兵,也复员到移民区,以安全社会。并且他希望外国资本家能为中国移民政策的实施提供贷款。 (五)牢握发展之权 我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丧权辱国,受制于列强,国人备受欺凌,孙中山惊叹中国已沦为次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对这样的历史教训必须牢记不忘。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的《自序》中十分恳切地指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212页。)凡我国人都应牢记孙中山的谆谆告诫。这一告诫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提的奠定。当然,为了自身的发展,尽可以向外国贷款,为了尽快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尽可能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延聘外国的专家等,然这一切都只能是“洋为中用”,发展之主权必须牢握在手,这是振兴中华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对策。 除上述各项外,孙中山开发实业、振兴中华的战略对策还有在海港和铁路建设中“必期抵抗之至少”、“必择地位之适宜”,以降低开发成本,节约资金投入;还有对基础设施建设、采矿与冶金事业的发展以及公众建筑等,中央政府应分别设置机构,“以司其事”,并加强监督等等。 小结 包涵在《实业计划》中的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是一幅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孙中山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以及一个革命家的雄阔气魄。《实业计划》中所提出的许多战略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迄今也尚未完全实现。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和经济的;有物质的和文化的;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但就战略构想本身来说,也有其欠缺之处,作为后人对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应探究和反思。 其一,《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宏大的战略目标,但未进行可行性分析 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建筑10万英里的铁路、100万英里公路,31个从世界级大港到4等渔港,以及采矿业、冶金业、机械业和民生工业的大批项目,共需多少资金、多少设备、多少建筑材料、多少施工力量以及多少组织管理人才;在多长时间才可能筹集这一切;等等,在《实业计划》中未作出具体规划。因而对于这样的战略目标到底是否可行,国人心中并无底数,实践中自然难以启步。 其二,对实现战略目标未划分出切实的战略阶段 对于一个面向未来的宏伟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步骤地进行,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做什么,以及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都应事先安排妥善。在《实业计划》中,铁路建设曾提及10年内完成,居室建筑曾提及将于50年内依近代要求改造。但全盘战略构想缺乏分阶段实施的策划。因此,这样笼统的构想就难免落空。 其三,对国际资本的引进期望过高 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资金充足,它们确实需要在中国寻找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但是,刚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本身为恢复经济也需要资金,它们之间也可互为市场,因此,能剩下多少游资供中国引进,这是需要认真测算的;即使一定的国际资本可为我利用,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能否满足我们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对此,当时美国商务总长刘飞尔于1919年5月12日致孙中山的信中也表示过疑虑,他写道:“以阁下所提计划如此复杂,如此溥遍,即令将其备细之点规划完竣,亦须数年。阁下亦明知书案中一小部分尚须数万万金元,而其中多数在初期若干年间不能偿其所投之利息与经费。是故,其必要之债所需利息如何清付,实为第一须决之问题。”(注: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第379页。)由此看来,把全部实业开发计划都建立在向国外贷款的基础上,本来就是不牢靠的。 其四,《实业计划》局限于工业和交通,难收统揽全局之效 战略是统揽全局的决策,实现工业化必须统筹兼顾。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和沟通供需双方及内外交流的商贸业,以及关系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在《实业计划》中或仅仅提及或完全未曾涉及,让工业与交通孤军奋战,也是难以高歌凯旋的。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恢宏战略构想中,之所以还存在上述一些缺陷,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调查条件的局限、信息来源的制约,以及研究与撰写时间的仓促等,但从主观上来看,还在于他本身难以避免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孙中山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有其本身弱点。无论对革命还是对建设,总是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对自己国家的力量估计不足;而对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本质有所认识但认识不足,并存有一定的依赖心理。由于前者就容易忽视通过发展农业进行内部积累的潜力;由于后者,就容易把现实工业化的愿望过多地寄托在“洋人”的支持上,这是一种“天真”的也是必然要落空的想法。 在《实业计划》中,不足之处虽然可以罗列数端,但瑕不掩玉,何况不能以今日之见解,苛求于前人。综观整体,体现在《实业计划》中的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实业计划》也将永远是一部光照中华大地的不朽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