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清真释疑》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回族研究》 马占明 参加讨论

    三、《清真释疑》的资料来源及论述方法明清之际穆斯林学者们被称做汉学派,他们的著作被称做“汉克塔布”。这些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儒诠伊”,即用儒家的道理,诠释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王岱舆、刘介廉、马注等人的著作虽然被认为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但其主要内容是从阿拉伯文、波斯文选译、摘译过来的,其中直接援引儒家的东西不是很多,只是借用儒家的一些术语表述伊斯兰教的概念。相比之下,《清真释疑》是金天柱自己的著述,他不但借用了诸如主宰、圣人、出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以尧、舜、禹、稷、汤、文、武等儒家推崇的古代帝王的思想为正统,从《论语乡党》《诗经》《礼记》《曲礼》《佛骨表》等儒家经典里引用孔子、子思、子路、孟子、朱熹、苏东坡、韩愈等儒家圣贤们的原话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儒家典籍是《清真释疑》的主要资料来源。
    至于伊斯兰教经典,金天柱在《自序》里提到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马文炳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而正文里只提到了刘智的两本书。当然,这不等于他没有参考伊斯兰教的其他典籍,因为他所论述的观点都是逊尼派穆斯林的观点,书中涉及的也都是关于伊斯兰教义、教法方面的内容,只是没有注明来源和出处。有时候他会提到伊斯兰教先知,或者说“吾教经言”。据我们分析,金天柱不提伊斯兰教的资料来源,与其当时的写作对象有直接关系。当时非议穆斯林行为方式的主要是信奉儒家思想的官员和文人,那些人只相信中国出过圣人,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是正统,其他地方都是蛮夷之地,没有圣人,也没有什么文化可言。向这样的读者群介绍被他们鄙视的文化,必须要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金天柱用中国古代圣贤们的言论堵儒生们的嘴巴,不失为一个高明、有效的办法。
    除了儒家经书,金天柱还参考了医学、文学、历史、语言学等方面的资料。书中提到明代著名药物专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证了杜甫等人的诗词,提到《纲鉴易知录》中有关盘古氏以及古代皇帝服用所谓仙丹妙药的事情,说明他涉猎十分广泛。
    至于论述方法,金天柱主要采用了比较、描述和批判三种方法。作者一开始就提出在他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两两比议。他认为,要想消除人们的疑惑,没有知识不行。然而,只读过儒书,没有读过伊斯兰教经书,是无本的学问,因而无法解答别人的问题;只懂伊斯兰教经书,不懂儒家文化,也不能成功地消除疑惑。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做到“两两比议,使问者即为豁然”。金天柱不时地将伊斯兰教和儒教进行比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伊斯兰教与儒教相符不悖,从而证明穆斯林行为方式的合理性。但有时他也会得出伊斯兰教比儒教优越的结论。比如在教育问题上,儒教有胎教之说。儒教的胎教从妇女受胎以后开始,金天柱认为这样的胎教不够先进,不如伊斯兰教的沐浴之法,既可以止淫行,又可以洁身心。这时候一旦怀孕,胎儿不是圣子就是贤孙。
    金天柱使用最多的是描写。描写的目的是把事物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与取舍。金天柱对有些事物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比如在批判汉人不怕天却怕人造神时,他说:“余又哂焉,何各教之人,皆明于小而暗于大?以天地论之,一大神祇,其威灵赫擢,非工匠之雕塑也,非五彩之涂绘也。严严在上,赫赫在旁。不净之身,据此当畏。各教之人,身多朦垢,昂然戴天覆地,食雨露之恩膏,享禾黎之大德,睹此不惧,是暗于大也。至庙中神像,不过泥塑木雕,虽青面巨齿,红发金身,实污泥朽木,人力之所为。而各教自愚自欺,反畏此土木造作之物,是泥于小也。”又比如在谈到出家修行时说:“吾教内人,一有出家之念,先渐减少饮食,年余后,至于一月一食,始能出家。预了己身之事,然后离人世,入山林,朝看麋鹿,夜听猿鹤;饮流泉而食果蔬,卧夕阳而眠芳草。晦明风雨,任云影之往来;昼长夜短,绝世人之继思。山巅水崖,信步所之;石洞天台,听其酣息。斯时也,心境超然,万籁俱寂,瞬乎一刻,上下千年。其间之升降俯仰,得失兴衰,齐天地浑然之理,偕造物而游于无间也。”语言非常优美,可与文学大师们的传世之作媲美,难怪序作者马廷辅称赞其“用韩、柳、欧、苏之笔,发清真奥妙之典”。
    作者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批判。金天柱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天主教、佛教和道教,还有晚期儒家的一些观点。比如,针对当时人们对穆斯林饮食习惯的非议,他引用《乡党》里关于饮食的一些规定,说明穆斯林那么做并非故作矫情,古代圣贤也有类似的要求。他说:“世之人多知尊孔子,敬孔子,其能行孔子之言,而不食其不食者,果有几人?”又如,针对儒家的世俗化和去上帝化现象,金天柱举出《诗经》里关于上帝的记录以及朱熹等儒家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证明早期儒家也是信仰上帝的,他批判当时的人们不信上帝,反问他们:“将谓真宰之言虚诬,则朱子之注与前人之诗皆非与?”再如,他对汉人用棺椁装尸体,特别是给死人“殉葬”的做法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前者会导致买不起棺椁的人暴尸荒野,后者会开启盗墓的祸端。“生人招厚葬之陷,而死者亦被厚葬之惨。”
    金天柱对天主教的批判,主要是在耶稣的本质或者说是身份的问题上。天主教认为耶稣是上帝,通过投胎来到人间拯救人类。金天柱认为天主教“所言主宰似是而非,自认不得”。他举出了三件在他认为是不合情理的事情。第一是“天主降生,圣母受胎”之说。天主既然能造化万物,那么,玛丽亚肯定也是他造的。既然玛丽亚是天主所造,行造的天主怎么可能投胎到受造的玛丽亚胎里呢?第二,天主教徒把玛丽亚称为“圣母”。金天柱说,既然耶稣是天主,他的母亲就该称为“天主之母”,而不是“圣母”。第三,天主降生是为了劝人类皈依他,做善事。金天柱认为这种说法很荒谬,既然天主能生成万物,他完全可以号令风雷,布满人间,以警示人们,哪里还用得着通过降生投胎来人间亲自劝人行善?
    金天柱批判最多的还是佛教和道教,他对佛道两教主张出世隐遁的消极思想表示反对,认为那样做是为寻求所谓清静寂灭而“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金天柱用了较多的笔墨对佛教进行了批判。比如佛教有修斋设醮,救赎亡灵的做法。他认为那是招致愚人,网罗钱财的把戏,根本不值得相信;佛教有给亡灵供物的做法,金天柱认为人死以后不能再吃人间饭菜,如果还能的话,也必须是一日三餐。子女必须日供三餐,才算是尽心。佛教有转世投胎的说法,金天柱认为这样会导致伦常倒置,因为按照转世之说,兄弟两人,哥哥死后必投胎于弟媳腹中,出生以后就是弟弟的儿子。这样推理下去,祖父必然转为孙子。金天柱说:“似此伦常倒置,天理岂容,圣贤岂安!”
    关于道教,金天柱把较多注意力放在所谓神道及其法术的批判上,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均有天神管理,天神又都听命于主宰,不敢有丝毫的违抗,神道们根本没有机会。正因为这样,当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请所谓有真传的道士出来差遣天神诸将,“拨云雾而见青天,捧红轮而疏赤水。”这个时候,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束手无策。有人自称能差遣天神诸将,能占卜过去未来,在金天柱看来,那不过是骗人的鬼把戏。他认为真正的神仙,自从能点石成金,呼风唤雨那一刻起,就不再与人间接触了。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金天柱还使用了不少比喻。比如,在回答主宰在哪里的时候,他说天一大天,人一小天,他把创造大天的主宰比做人的性命。人命在人身上没有确定的方向和具体的位置,同样,在大天里,主宰也没有确切的方向,没有固定的位置。在论述穆斯林为什么修剪胡须时,金天柱说:“凡事皆有君臣,凡物皆有去留。”他认为只有除去了地里的杂草,庄稼才能生长,只有君臣关系明确了,天下才能安定。他把口比做君,把胡须比做臣:“如人饮食,皆归其权于口。岂有君尝饮食,而臣尝阻挠拂乱?”
    四、《清真释疑》的刊印与版本书成之后,金天柱并没有马上出版,而是放了很久。“昨书成已久……藏之数岁,几至湮没。”至于是什么时候首次刻印的,学界尚无定论。大连图书馆馆员薛连女士认为初刊本当问世于乾隆十一年前后。根据金天柱的家乡弟胡汇源于乾隆十年所作序言,薛连女士的说法可能性较大。另据作者给余姓馆卿的请序书,写《请序书》的时候,作者已经在翰林院任职19年了。在《请序书》的最后一段,作者表明要出版了。雍正四年当是1727年,加19年,正好是乾隆十年(1746年)。2007年12月,笔者在大连图书馆看到了乾隆三十三年重镌本,这个“重”字告诉我们三十三年之前至少还有一个刻本。据此,李兴华等人把《清真释疑》首次刊刻时间限定在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5],海正忠先生根据海富润事件将时间的下限定为乾隆四十六年[6]都是不能成立的。
    《清真释疑》曾经被清朝地方官员作为禁书没收过。乾隆三十九年,皇帝下诏访求违碍之书,地方官吏遵旨办理。有一个海南亚州(三亚)穆斯林,名叫海富润,外出求学,途经汉口,结识了在清真寺旁开店的金陵人袁国祚。此人热心于传播伊斯兰文化事业,刊印各类经书。他送给海富润12本经,其中4种是中文的: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年谱》、《天方字母解义》、《天方三字经》和金天柱的《清真释疑》。海获得这些书以后离开汉口前往桂林。此时正值各地官员搜查违禁书籍之际。由于携带了上述书籍,海富润被捕入狱,所带书籍被官府没收。广西巡抚朱椿在给乾隆的奏折中称:“臣现在提犯研輷确实情节,飞咨该犯原籍广东详查,有无另有悖逆不法字迹,并咨江南及各省督抚,查缴前项书籍版片,解京销毁,并咨拿译刻、散布及赠书、著书各犯,审拟治罪,谨将搜获各书……恭呈御览……”皇帝阅后批复道:“……且就朱椿现在检出书内字句,大约鄙俚者多,不得竟指为狂悖……”可是,朱椿已经向各地发出咨文要求搜查。接到咨文后,湖北巡抚派人将袁国祚拿获,并搜出多种汉字经籍;江南巡抚严查江宁、镇江、松江三府,并要缉拿刘介廉、金天柱以及其一他有关人员。此时刘智早已过世,金天柱在京城任职,可能没有受到牵连;袁国祚之兄国裕、写序人改绍贤等被抓。这时,又接到圣旨:“著将拿获各犯解放回籍,所有起出书籍版片悉行给还……”获释以后,袁国祚北上京都,以《至圣实录》进呈高宗,当蒙御批,布告天下;他本人也获御题“袁二本系安分回民”字样[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