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释疑补辑》序作者许文镛说:“嗣在京师得闻金北高先生《清真释疑》一书,究其原委,知是书曾于乾隆年间进呈御览。惜版籍鲜存,流传未广。”[8]据此,基本上可以确定《清真释疑》曾经被御览。 关于《清真释疑》的版本,笔者最早看到的是由海正忠教授点校并译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发行的本子。后来又向海老师索取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办1987年影印发行的光绪二年重刻《清真释疑》复印本。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有些地方文字苦涩难懂,有必要对照一下其他版本。于是,2007年12月专程从吉隆坡到大连图书馆、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得到一些意外收获。返回马来西亚后,还通过朋友与米寿江老师的弟子李睿取得联系,请他帮忙寻找《清真释疑》版本。迄今为止,笔者了解到的《清真释疑》版本有:(1)乾隆三十三年本。书名页依次镌“中州买长发兆祥氏、王永安万年氏仝梓”、“清真释疑”、“长乐斋藏版”,栏外横镌“乾隆三十三年重镌”。右下角钤“恭则寿”白文方印,左上角钤“御题袁二本系安分回民”朱文长方印[9]。另有“S. M. R. LIBRARY昭5.5.23”(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图书馆一九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收藏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藏书印”。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图书馆即大连图书馆的前身。书衣有墨笔题签“清真释疑”,右下角署“瀛仙氏”。卷端题“松滋陈大韶又善、浦阳胡汇源宿海、滇棋马廷辅君禄仝阅,石城金天柱北高著述,男科元度、和圆峤较梓”。页面高244毫米,宽154毫米,版框高184毫米,宽140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半页9行20字。版心依次为“清真释疑”、单黑鱼尾、页码,“雅正堂”。卷首影刻胡汇源行书序文及七言一律诗,接下来的是乾隆三年陈大韶序,乾隆十年马廷辅序,金天柱于乾隆三年写的自序和乾隆十年写的《上馆卿余公请序书》,正文最后一个字是“客”,表明后面还有语句,通过对照其他版本,发现后面脱漏了两段话。该版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版本(存大连图书馆)。(2)光绪二年重刻本。卷端同前。页面高240毫米,宽156毫米,版框高181毫米,宽141毫米,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半页9行,小字单行,行20字,版心依次为书名,单黑鱼尾,页码,下粗黑口。书名页镌“金北高先生著”、“清真释疑”、“版存仙女镇增荣堂”,横镌“光绪二年七月重刻”,钤“镇江城西清真寺”朱文长印。卷首依次为乾隆三年金天柱自序,胡汇源序及诗,陈大韶序,马廷辅序,无署名之“再次重刻清真释疑序”,光绪二年石可宗序,《上馆卿余公请序书》(存大连图书馆)。(3)光绪二年重刻版,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办1987年影印发行。封面上写着“版存镇江城西清真寺”字样,这可能说明该版是以仙女镇增荣堂存版为底版刊刻而成的(存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办)。(4)中华民国10年(1921年)重镌本。封面写有:中华民国十年重镌(横)、石城金先生著、清真释疑、北京牛街清真书报社藏版。然后依次是马士芳序、胡汇源序、马廷辅序、自序、陈大韶序、正文、陈大韶点评、请序书,最后附有沈凤仪抄录的乾隆于四十七年对朱椿奏折的批复。正文首页还钤有“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字样的一枚印章(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5)据称是乾隆十年(1745年)刊本。封面上仅有“清真释疑”字样,除此再没有其他信息。内容依次是陈大韶序、马廷辅序、自序、正文,最后一个字是“客”,与乾隆三十三年本同。据此,笔者起初以为该版是乾隆三十三年刊本。从“总之”到“无间”脱落了,有一个名叫“卓雅”的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十七日补写了脱落部分。他说:“此版甚佳,因表之。”又说:“其请序书并跋语尤冗长无味,即尾篇无可,不补则之为是。”说明该版原本还有请序书和一个跋,《请序书》各版本都有,而这个《跋》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馆员说将它定为乾隆十年本,可能是根据马廷辅序的时间该序是乾隆十年写的[10]。笔者认为,马序不能说明它就是这个时候镌刻的,但那个叫卓雅的人所提到的那个“跋”是一条比较重要的线索,它很可能就是那个余姓馆卿应金天柱的请求而写的。如果这个推理成立的话,那么,这个版本要早于乾隆三十三年刊本,可能就是后者的底版。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它就是最早的乾隆十年刊本(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6)海正忠译注白话文《清真释疑》。以上是笔者亲眼看到的版本。另外,据白寿彝先生说,有一个由袁国祚于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刊刻的《清真释疑》[11]。另据李兴华能找到的清代刊本还有:(1)道光十六年(1836年)刊本;(2)光绪二年(1876年)重刊本(御览)清真释疑,这个光绪二年刊本应当是以乾隆御览过的版本为底版刊刻的;(3)光绪三年(1877年)云斋氏马长青重刻本[5]。另据《中华古代文明史》,还有一个清真释疑与补辑合刊本。“前书系金天柱所撰,光绪元年(1880年)《补辑》成,次年合刊。”[12]此外,笔者在北京大学古籍部还查到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个光绪二年重刻本。不久,南京的李睿先生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了该版书名页和两篇序文的图片,上面没有注明重刻时间,也没有版藏地点,但从重刻者序和石可宗序基本可以确定是光绪二年重刻本。《清真释疑》4个字和“金北高”3个字字型也和另外两个光绪二年版明显不同,据此可以确定该版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两个光绪二年重刻本(存南京大学图书馆)。另外,根据民国10年版所载马士芳序,应当还有一个乾隆三十八年版,因为马序是在“杨公董其事与二三知己重付梨枣”之时写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 就内容而言,各个版本没有什么出入。除海正忠点校本外,文字均为繁体、竖排,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有不少页面标有近似顿号和句号但又较大的符号,似乎是表示停顿或者突出重点。在笔者看到的所有版本中,保存最完好的是大连图书馆藏光绪二年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民国10年重镌本,这两个版本纸张完好无损,字迹十分清晰,没有丝毫脱落。乾隆三十三年重镌本和据称是乾隆十年刊本均有脱落和损坏,而镇江城内清真寺存光绪二年重刻版,也就是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办于1987年影印的版本将马序一分为二,从“春闱试后适逢翰林院”一句中的“适”和“逢”二字中间插入了金天柱写给余姓馆卿长达17页的《请序书》。 五、结 论《清真释疑》是回族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回族穆斯林在清代所遭受的社会压力和回族学者为减轻这种压力所作的尝试。该书作者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资料来源,以儒生们最熟悉的语言为工具,以比较、描述和批判为主要方法,以问答形式解答了大约20个问题,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宗教功课、饮食习惯、衣着打扮、政治问题等等。该书曾被清廷作为禁书没收,经乾隆御览后被归还。已知的版本有10余种,其中最早的是乾隆三十三年版,保存最完好的是民国10年重镌本。关于作者金天柱的家庭及早年和晚年生活情况,他在《请序书》提到了一首诗,可惜已佚;关于《清真释疑》第一版刊刻时间、乾隆十年到三十三年之间是否还有版本,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去研究和考证。 注释: [1]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合刊本[M].余振贵,点校。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227. [2]傅统先。中国回教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75,78. [3]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1996: 183, 172. [4]光绪二年版里多次提到该书,序作者们的称呼不尽相同,再次重刻者序中称为“清真释疑”;石可宗在序中称其为“释疑”;胡汇源称之为“清真释疑论”;马廷辅序中先后两次提及,第一次称之为“清真释疑”,第二次则为“释疑集”,作者的好友陈大韶在序中称之为“清真释疑”;而在点评里称之为“释疑”。金天柱本人分别在自序和《上馆卿余公请序书》里提到书名,他在自序里称之为“释疑”;而在《上馆卿余公请序书》中称为“清真释疑”。 [5]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86. [6]海正忠。白话译注清真释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169. [7]参见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台北珪庭出版公司,197:178-181;薛莲。清真释疑版本考[M]//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 [8]唐晋徽。清真释疑补辑[M].海正忠,点校。香港:蓝月出版社,2006:23. [9]根据这枚印章可以推断,大连图书馆所藏这个乾隆三十三年刊本是经过四十七年(1782年)年那场“文字狱”中没收后发还的书籍之一。 [10]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23. [11]白寿彝。回族人物志(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948-949. [12]王家范,谢天佑。中华古代文明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