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漫谈全球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 刘新成 参加讨论

    

全球史观的内容,就是说怎么描述全球史,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写大历史,现在在市面上可以见到一本书叫《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从宇宙大爆炸写起,一直写到今天。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这已经成为全球史学界的共识了,一定要写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历史绝对不能脱离环境来谈,而这个环境里边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能源又经过几个阶段,从生物能源到矿石能源到新能源等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从高度宏观来看都是争夺能源。而能源他一直追溯到大爆炸。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上能源从哪儿来,能源有多少种形式,能源的提供和未来的走向究竟怎么回事,他从这个角度来写。在大历史里边真正有人类的历史,在那本书大概也就占一半多一点,他还涉及到人类同其他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从非常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历史。这个书应该说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是一个慈善家了,在历史方面唯一得到比尔·盖茨资助的就是写大历史的这个人,不仅资助他的研究,而且让他用新媒体的各种演示手段,让他出书去宣传他的理论和观点。大历史,这是一种。
    再有一种是从生态史的角度写世界通史,这比大历史稍微微观一点,它是以人类出现之后为中心的,但是也是讲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整个生态作为一个主要的线索来写世界通史。这里边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影响人类历史的因素是技术,而技术会影响环境,环境反过来会制约或者促进技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影响人类历史最根本的因素。我觉得全球史是非常唯物主义的,它总是从物质的环境、物质的背景、物质的条件出发来讲人类历史的发展。那么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在哪?马克思的起点是生产力,是人对自然单向的开发。它也是唯物主义,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是:人不是单向地对自然开发,反过来人的开发要受自然界的限制。所以它在谈历史发展的时候,也认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这种生产力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开发利用。所以从生态的角度来讲全球史也是一种表现。
    再有一种表现是从人类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这个角度来描述世界通史。这个所谓互动类似于我们传统讲的交通史,讲中国和外边世界的交流是怎么回事。这种以互动的角度来讲世界通史,它的基本线索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本特利(Jerry H. Bentley),他有一本书是《新全球史》。他认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说生态史关注的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互动,那么这种更关注人类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他认为这种互动促进了技术的发展,而且影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是他的一个切入点。
    还有一种表述方式是用体系史,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体系,不能单独地看这个世界上某个国家某个种族的存在和发展,任何一种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存在都和其他国家民族和种族共生的,都有一种联系,所以整个人类是形成一个体系的,应该从这个体系的角度去描述世界通史,而不能抽出某一个单项来描述。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这是全球史的描述形式和方式。
    全球史观的宗旨是什么,现在说法很多,我认为能够比较全面来体现宗旨的是这样一个表述,《世界:一部历史》(The World: a history)这本书认为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做全球史研究,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尽可能地发现、描述和理解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变化。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全面的描述,尽可能发现、描述和理解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变化,而不是一个地区一种文明的。大家如果看这本书的话,它是说我所讲的历史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只对过去的人有意义,或者说我只是去发现过去的生活对过去的人有什么意义,对今天的人毫无意义,而且它认为对今天毫无意义的历史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是通过了解过去的历史使我们对我们生活的每一条街巷,或者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都知道它的来源,对它的认识更加敏感就足够了。这是作者后现代的一种想法,认为不可能去发现什么规律,而且规律本身都是一种主观的建构。
    全球史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人特别关注的就是它反欧洲中心论,或者叫做“去欧洲中心主义”。所以全球史观在美国兴起跟当代的思潮有关,而且跟全球史观史学家的政治立场有关。我是2003到2004年时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跟全球史的学者接触比较多,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所有搞全球史或者鼓吹全球史的全是民主党人,一个共和党人都没有。而且这些人当时正面临着美国的大选,对小布什深恶痛绝,认为如果再让小布什当选的话对美国绝对是灾难。后来小布什连任了,搞全球史的史学家们确实感到非常悲痛,因此得抑郁症的确实有,他们是思想上属于偏左这样一些人,所以跟他们反欧洲中心论的想法也有关。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全球史观是怎么回事,然后我们来看看全球史观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全球史观这个词据我查是1987年最早出现,有一本书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文版是南京大学的杨豫翻译的。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全球史观的创始人之一巴勒克拉夫,在他那本书里提到了一种全面的历史观,这个翻译者就把这个词翻译成了“全球历史观”,后来就简称为“全球史观”。到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全球史观为中国世界史学者所更多地知道。全球史观来到中国之后,中国学者对它的评价不一样,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评价认为全球史观符合时代的需要,认为是全球化进程在史学领域的直接反映,在当今世界人类交往更具频繁的崭新形式下,运用全球史观审视人类历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向。所以有些历史学家说全球史观的确立应该被看成战后西方史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它的学术意义而言,有些人说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讨历史,已成为史学界的重大课题,全球史观提出的整体主义的全球视野,应该说给中国学者振聋发聩的提示。如何运用全球史观彻底改变国别史拼凑的马赛克式旧体系,乃是我国世界历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关乎一种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观在中国的形成。这是正面的反映。
    不同的反映也有,有一篇论文的题目叫做《我们真的需要“全球史观”吗?》。也有的人在用全球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类比,断言全球史观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规范体系,因为不能以全球史观作为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指导思想,甚至应该警惕它像西方国家现代化研究衍生的替西方霸权张目的结构功能一样,充当全球化时代新殖民主义的话语策略。有人认为西方全球史学者宣称去欧洲中心超越民族自我崇拜,创建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世界史学,无异于名人的呓语,中国学者只能保持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独特记忆,建立属于中国史学的全球史。两种观点完全不同。
    下边我想分析一下对全球史观的态度和反映为什么会有区别。我觉得首先要梳理世界历史这样一种观念在中西两个文化系统中是怎么演变的,因为全球史观不是凭空想象的,它一定是在两个不同文化语境当中发展到今天才出现的。
    先说西方,在西方世界历史长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所谓世界历史里边的世界这两个字不过是人类的代名词,世界历史的内容不是陈述史实,而是演绎人类的命运,说明历史归宿,核心是探究支配命运的力量。在中世纪这种力量被归于上帝的意志,后来则归于人类的理性。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世界历史理性这种学说到康德晚年获得完美的表达,康德这种表达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对后来整个西方的历史观有很重要的影响。康德的书很难读,1999年翻译出来的,叫《历史理性批判》,他去世之后后人整理他去世之前的最后四篇论文,给它编在一起叫《历史理性批判》。后来中国的学者叫何兆武,他对康德的研究非常有成就,他最后出版了《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我觉得要了解后现代以前的西方史学脉络,只看何兆武的书就足够了。这段表达实际上我是读了何兆武的书后,从那里面归纳出来的。康德的书坦率地说看不太懂。
    康德的观点大致是这样,他说人类的宿命就是以固定模式发展自然赋予他们的各种潜能,历史地来看,人类的共同性在于把人的自然性转化为社会性,人类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之共同发展,必然试图解释这个世界和自身,这种解释就叫做文化,而理性就是发展文化的潜能。虽然理性为人类所共有,但是因为解释世界和自身是由个体完成的,所以文化必有差异,世界因而必是共性与差异性并存,人类历史及世界历史就是阐释包含所有文化差异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换言之就是揭示不同文化最后如何统一于人类潜能的充分挖掘。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影响深远的目的论、进步观、阶段论至此形成。康德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认为上帝赋予人一种潜在的能力来开发自然界的资源,改善我们自己的命运。那么人类的这种潜能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要看人类自己对自己这种潜能的认识能力和开发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理性,而开发的过程就是文化。这种能力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人类的历史有它的共性,就是都在开发,都在自觉,但是也有差异性,就是开发的程度不同。所以世界历史就是既描述这种共性又描述这种差异性。为什么他说西方国家的人有历史而东方国家的人没有历史,他就是说东方人还没开始开发的进程,而西方人开始了。后来影响整个西方历史哲学的基础就是康德这种思想,为什么后来西方历史哲学,包括中国受很大的影响。有一个目的论,有一个一线论,有一个进步史观就在于康德的这种思想。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总有一个终点,总有一条路线,而且它是向着一个目的的,而且它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它的进步论、目的论包括阶段论都是从康德思想起源的。当然康德再往前又跟基督教思想,世界的终点这些都有关。但是从近代科学来讲,他认为总是不断进步的,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总是向着一个目标的。只是在运动过程当中分成不同阶段,有进步有落后。后现代主义颠覆的就是这个。
    

到康德时西方的历史哲学是这样一种思想,这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演绎的历史学渐渐让位于叙事的历史学,到了兰克那时,所谓西方近代历史科学的奠基人兰克,他写的都是国别史,都是民族国家史,因为他认为只有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来写历史,才能说明人类的不同群体在这条有目的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究竟他们的共性在哪,差异性在哪。所以我们概念当中所说的世界历史这个学科一建立,就是国别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